古代器皿介绍(二):鼎、鬲、甗、簋、盨、簠、敦、豆、盂、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膂于鼎。”在这个意义上,商周时代的青铜鼎,多数不是直接的烹煮器,是代表权力的器物,例如夏禹九鼎。


鬲是炊粥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甗是蒸饭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zèng),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颅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数已较多。


簋是盛放煮热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和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 九鼎八簋 ,诸侯用 七鼎六簋 ,卿大夫用 五鼎四簋 ,士用 三鼎二簋


盨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晩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后段,但主要盛行于西周与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秦代以后消失。


专门盛放腌菜、肉酱和味品的器皿。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但是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


盂是大型剩饭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体形都比较大,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巨,故出土的数量也少。


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亦为礼器,其用每与鼎豆相连。


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后引申为匕首,即短剑或狭长的短刀。


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想和使用的乐器。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后演变为编钟这种打击乐器。铙钹,就是指铙和钹两种打击乐器。


西周和东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