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震西是香港人还是广东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3-21
苏震西祖籍广东省顺德市,1947年出生。苏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却贫困清苦。从苏震西祖父开始,苏家先到云南昆明闯荡,到苏震西父亲一辈,才转到香港做锡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少年苏震西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于是他来到离香港最近的澳洲,进了墨尔本大学。
17岁从香港到墨尔本后,从学费到衣食住行,苏震西再没接受过家中的一分钱(30年后笔者在做小留学生状况调查时,已经找不到一个如此勤工俭学的例子了)。第一周,苏震西就到一家中餐馆打杂工。那时从墨尔本市中心到机场,只有两家中餐馆,小餐馆只有20多个座位。从洗碗、洗锅到切菜、配菜,他都要做。下课后一直干到半夜,躺下去5小时就要起床去上课了。老板娘见这孩子可怜,就让他住在餐馆楼上,为的是让他多睡两小时。半年后,学校的老师找苏震西谈话,说成绩不理想,建议他少读两门课,意思就是降一级。把血汗钱和一年学费相比较,苏震西突然明白了,再这样干下去,得不偿失。他就减少工作时间,但人住餐馆里是读不好书的,因为餐馆一开门,等吃饭的洋人在店门口排成长龙,帮助大人已成习惯的苏震西不好意思。于是他换了一家餐馆打工,并在外租一间小屋。到12年级大学毕业考试,这个全校唯一的亚洲小孩,竟然有两科成绩是全校第一名!
拿到墨尔本大学科学系的学位,他又读了教育系。毕业后他在市区一家中学教书。回忆起来,这两年的辛苦远远超过在餐馆打工。那时仍是白澳政策,不要说白领教师,街上亚洲人都很少。路边的洋孩子,见中国人走过就骂“Chitckenroll”,“China man”,吐口水、扔石子都有。苏震西对这些比他还高大的洋孩子费尽心机。他照搬中国的一套,访问每个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生长环境,建立详细档案,并取得家长支持。那时他的班级学生人数是46名,该做多少工作可想而知。令学校吃惊的是,他那个班级升大学率超过80%,连续两年破学校纪录!苏震西认为这段日子对他融入西方社会,树立信心裨益极大。那些洋同学至今仍是他的好朋友,其中一位已成为澳洲知名剧作家。几年后,苏震西当了皇家理工学院教师。
苏震西曾想过回香港发展,上环文咸西街和干诺道西的老家的念头总在脑中闪现。同文同种,乡情乡音浓郁。但同时,许多中餐馆起家的故事也启发他:澳洲海鲜丰富,畜牧业发达,老澳喜欢中国菜,为何我不放下教鞭,改行操刀当厨呢?苏震西读书时就勤工俭学,中餐馆洗碗配菜之余,学习大厨烹饪技术,几年下来,他已能独自掌勺。
许多目不识丁的香港老板当年是靠餐馆起家的,澳洲名牌大学毕业的苏震西不幸仍然靠的是餐馆。因为没钱,自己当厨师兼老板的餐馆只有七张桌子,苏震西甚至不敢打“香港厨师”的牌子。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就此与饮食业结缘,并在20年后成为墨尔本中餐业最大的老板。
十分重要的是他和许多埋头赚钱的香港老板有不同之处———在澳洲做餐馆的苏震西更关心社会政治文化。1965年他到澳求学时,澳洲仍是奉行“白澳政策”,白人不论背景均可移民,亚洲人则不行,驱逐中国人的消息时有见报。苏震西不甘受辱,他与梁锦华(现为墨尔本香港会主席)等五人组成香港会,联合其他华裔团体上首都堪培拉游说各个政党,还给联合国人权组织写信,这也许是亚洲移民最早挑战“白澳政策”,争取合理居留的行动。澳洲后来终于在1972年由重新执政的自由党宣布废除“白澳政策”,各民族平等,实行多元文化。
1986年,经过十年积累的苏震西在唐人街开创了龙舫皇宫酒楼。苏震西让精通香港装修的师傅在门面上雕绘出两条金粉朱漆的蟠龙,里面供应精美完善的正宗粤菜。很快,龙舫酒楼带动了周边的许多食肆商铺,唐人街的这一段也成为美食中心和墨尔本市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除了餐饮服务之外,还装备有完善的影视音响设施,酒楼经常举办香港名歌星演唱会或欢乐慈善晚会,不但给当地华人带来欢乐,而且将筹得款项,捐赠给肾脏基金会、骨髓移植基金会、墨尔本澳华博物馆等慈善服务机构。
董事长苏震西当年学的教的都是数学,当然工于计算。他认为按父辈那种方式积累,就要赚足大半的钱才可另开一家,不利于扩展和占领市场,只有通过与人合作,融资经营,吸收主要员工入股并实行规模化管理,才能在行业中胜出。
深谙经营之道的苏震西迅速扩大龙舫招牌,组建了龙舫餐饮业集团。15年来,龙舫集团早已闻名四方,用龙舫招牌的中餐馆就有七家,遍布墨尔本市郊,高中低档,从皮蛋瘦肉粥到龙虾鲍鱼,令吃腻了牛排烤肉的当地人士大饱口福。面对一个有140个民族生活的多元文化城市,苏震西旗下的餐馆还包括日本餐、韩国餐、泰国餐、马来餐、印尼餐等十几家中高级餐馆,手下员工500多人,龙舫集团已成为墨尔本中餐业最大的一家。龙舫餐馆曾多次获奖,如著名的好运通金锅奖、全澳饮食业大奖等等。苏震西本人也获得拿破仑杰出人物奖,还曾被推举为维多利亚省饮食业协会主席。
在西方社会奋斗中,苏震西的经验是“认识自己”。他不喜欢指责别人,但一刻也不放松自己的努力。1990年时,澳洲经济大萧条,墨尔本市区的办公楼空置率破历史纪录达到35%。许多老板只能用老办法:减薪、减时间、裁人,缩小经营规模,甚至关门渡过难关。当时苏震西拥有的各种餐饮店共30家,每次经理股东们开会都怨天尤人,乱作一团。眼看大厦将倾,苏震西却坚持在市政厅兼职当了一名councillor。这个工作如一个义务工作者每年只有几千元补贴,但却有如市议员一样的机会与市长讨论城市的经营。苏震西认为大河满,小河才会满。他提出许多繁荣墨尔本的主张:商家减税,部分街道建立步行街,增开夜市,安装安全摄像机,加强治安管理,开辟10分钟一班的环城免费电车等等。这些措施实行后,市区人口流量明显增加。现在市民们公认:墨尔本最显著的变化是在1990年后的近十年。这其中苏震西成绩很大,也为他后来参加市长竞选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