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姚启圣真实结局如何?实际上没有《康熙王朝》中那样完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8
康熙帝是清朝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他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功绩,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康熙时期,三藩割据势力危及清朝统治,康熙帝忧心忡忡,决意平定三藩,避免国家的分裂。
也是在这期间,郑经占据台湾。由于双方多次谈判破裂,清朝最终以武力统一了台湾。
平三藩和统一台湾都是康熙帝政治生涯中十分重大的事件。三藩割据势力和台湾郑氏政权的消灭令清朝的统治进一步稳固。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提到这两件事,那就必定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姚启圣。姚启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追随康亲王平定耿精忠叛乱,又率军进剿郑军,为之后统一台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怎么样了呢?在影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最后功成身退,归隐深山,得以安享晚年。然而,我们知道艺术总是在美化现实,现实总是更加荒诞和残酷的。
所以,很显然,历史上姚启圣的结局并不如影视剧中那般岁月静好。
协助平三藩之乱,初露锋芒
姚启圣,浙江会稽人,生于明天启年间。13岁时,姚启圣就考取了秀才,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许他会成为明朝一位重臣,然而明朝气数将尽,明代末年,他也只是诸生。
清顺治初年,姚启圣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年轻人血气方刚,好打抱不平。一次在野外行走时,姚启圣看见两个官兵抢劫女子,心中愤慨,便杀死了这两个士兵,送女子回家。
顺治帝英年早逝,他的儿子玄烨年少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二年,姚启圣中举,在八旗乡试中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在职期间,他兢兢业业,还替前任官员偿还了巨额税款。
可是没过多久,他因为违反国家政令,擅自开放海禁而遭人弹劾,被削去了官职。也是乱世出英雄,康熙帝时期,内有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台湾郑氏政权对峙,外有沙俄侵扰东北,国贫民弱,因此姚启圣也迎来了人生当中的重大转折。
靖南王耿精忠造反后,康熙帝命康亲王进行讨伐。姚启圣看准了时机,带着儿子姚仪去投奔了康亲王,后在他的举荐下,姚启圣重新得到了重用。
之后,姚启圣攻打石塘,收复云和县,又协助康亲王攻入了仙霞关,迫使耿精忠投降。在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这件事上,姚启圣展现了不俗的勇气和谋略,受到了上级的认可。
因为总督郎廷佐在皇帝面前说,姚启圣及他的儿子姚仪立下了很大功劳,不但作战勇猛,还自费购置军马以供应部队所需,所以康熙帝既往不咎,对姚启圣论功行赏,封他为福建总督。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彼时,郑经占据着台湾,拒绝归附清朝,且多次侵袭我国东南沿海,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康熙帝正着手解决。
康熙十七年,郑成功进攻福建沿海,姚启圣上任后立即进剿郑军,并提出了“剿抚并用”的方式,在公区收复失地的同时招抚敌方意志不坚的盟军将领。
在姚启圣的努力之下,先后有陈士恺、朱天贵等名将投诚,此外,姚启圣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水师事务,奏请朝廷,大大提升了福建水师的力量,为之后统一台湾奠定了基础。
收复台湾:鞠躬尽瘁,尽忠报国
说起清统一台湾,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郑成功光复台湾后,在此地建立了反清根据地,然而,他病逝后,儿子郑经却改变了父亲反清复明的初衷,逐渐走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
尽管康熙时期清朝统治已逐渐稳固,国家经济也渐渐恢复,但康熙帝仍旧不愿意以武力干涉台湾,继而达到统一的目的。
在两方长期对峙期间,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先后进行了9次谈判。
在谈判中,清政府也显示出了充足的诚意,希望可以和平收复台湾,但郑氏集团不肯让步,还多次强调台湾与大陆不相连,在台湾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与大清国无关。
清政府愈是低头愈是让步,郑氏集团愈是不肯松口。
无奈之下,清政府决定对台湾实行经济封锁,可以说,清朝至此还对郑氏集团投降抱有一丝希望。
结果呢,郑氏集团不但没有投降,还严重打击了沿海居民的利益,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终于,清政府清醒过来,知道要想统一台湾,非武力不可。康熙帝回顾这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风雨雨,意识到如今台湾岛内各个势力相互争斗,现在正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
施琅,进攻台湾的总指挥,他的上任与姚启圣有着深刻的联系。
当时,康熙帝已任命万正色为水师提督,而姚启圣却认为唯有施琅才能担此重任,为此他不惜触怒龙颜,向康熙帝进谏。
施琅这人可不简单,他在康熙初年便已担任了福建水师提督,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台湾形势,不断谋划进取台湾的策略方案。
即便姚启圣一次次力荐,康熙帝也因施琅有子居于台湾而心存疑虑,拒绝了他的请求。不过,这并未动摇姚启圣举荐贤人之心。
若非施琅之子施齐忠肝义胆,一心为清,最终被郑氏处死,抛尸海中,康熙帝也不会这么快回心转意。惊闻噩耗,姚启圣再次明确疏言,施齐等人忠君报国,临死也未投降郑氏,希望康熙帝启用施琅。
果然,康熙帝还是个有谋略的君王,他知道姚启圣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一个可疑之人,甚至以全家性命做担保,在继续听取大学士李光地等人的意见后,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事实证明,姚启圣眼光独到,施琅果然是能担当大任之人,他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任务,从此名扬四海,流传千古。
可以这样说,姚启圣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远被篆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抱憾而终,流芳百世
就在风头正盛的时候,姚启圣遇到了麻烦。康熙身边的重臣徐元文弹劾他,说姚启圣冒领军功,侵吞他人财物。大臣明珠也与他不和,以他为首的一些人不断在康熙帝面前“抑姚扬施”,导致康熙帝对姚启圣逐渐疏离。
正值收复台湾的关键时刻,姚启圣没有拘泥于这些小事,而是认真分析了台湾的形势,给康熙帝写了奏疏,这时的他背疽复发,生命垂危。
最后时刻,姚启圣还是心系国家,表现出了他高贵的品格。然而,康熙帝偏偏听信他人,严厉指责姚启圣,这对于为国事呕心沥血的姚启圣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他悲愤交加,回到福州后,病情加重,与世长辞,时年六十。
姚启圣的离世与他经年累月劳心劳力分不开,也与他倾尽毕生精力守护国家统一却得不到康熙帝的信任有一定关系。
虽然未见得徐元文所有言论皆是捕风捉影,但姚启圣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也是事实。除了这两件事外,姚启圣清正廉洁,散掉家财捐助军资,发展地方经济,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噩耗传出,一些人感念姚公恩德,还为他建祠祭祀。可怜的是,姚启圣生前功勋卓著,但康熙帝竟按例赐祭葬,封谥号。
当然,康熙帝也并非无情,他念姚启圣生前劳苦,没有追缴修造船舶、军械亏空的银子。次年,康熙帝有所醒悟,肯定了姚启圣的功劳。
虽然不能与施琅等人的赏赐相比,但对姚启圣而言,多少是一点安慰吧。
一代名臣姚启圣,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姚启圣或许在某些地方有瑕疵,但我们后人却不可因此抹去他的功绩,他平耿精忠叛乱、收复台湾、造福百姓,这一生多姿多彩,如夏花般绚烂。
人都有正面和负面,即功德和罪行,比如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但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可我们依旧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万万不可片面而论。
历史不讨人喜欢,因为它很枯燥,因为它见证了太多血腥暴力和悲欢离合。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人,可能留在史书中的名字又有几个,每翻过一页书,我们翻过的就是无数个人的一生,所以说,历史是多么深刻而伟大啊!
我们不会知道自己的结局,我们过去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所以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珍惜每一秒,铭记历史,立足当下,然后,创造未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