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全书详解,第十一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十二月二十一日 致父母书

第一节,与家中书信往来。着重强调了自己家中平安,一派祥和,九弟也能够读书,较以前有很大进步。

这一小节,有百凡顺遂,不胜欣幸的家,也有自己的愉悦之情。自己家中,一儿一女,都健康成长,而且弟弟与李碧峰,共同研究学习进步,故而学业进步不少,而自己和弟弟之间,语笑欢愉,萧然自乐,意在告知父母与弟弟关系如前,父母亲大人,不必担忧。真是一派祥和,令人心生羡慕,所谓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百事顺遂,事业学业才有可能进阶。

第二节,写自己虽然掌管会馆,在经济上,可以稍有缓解,但仍旧是入不敷出,这是京中中下等官员的常态,他们所盼望的,就是外官进献的炭资,这虽然不是合法的收入,是灰色的收入,是潜规则的收入,但在曾国藩看来,也是心有希冀,而今冬绝无此项,可见,那时曾公真有点不收人待见。但是转而又想到自己虽然资金不充裕,但家中没有负累,也是令人欣喜的。曾国藩总是惦念着家。总之,是比岱云来说要好些。

这个岱云,就是陈源衮,与曾国藩同为道光18年进士,后来,在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与太平军作战中战败自杀,文中写他南北皆累,可见,家中也并不富裕,故而时常忧贫,但这个人忠信笃敬,尽信于人,可见他是一个讲究信用,老实的人,所以,虽然借债但没有被追债,所以尚能度日,可叹,12年后战死自缢。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第三节,我读这一小节,心中生疑最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着急回家?为什么都知道曾国藩手中并不宽裕,而且弟弟南归,手中又没有盘缠路费,岱云还要约曾国藩同送家眷回家。

因为前文已经写到曾国藩,不让弟弟回家,诸多原因当中就有自己手头并不宽裕这个原因,此外,路上并不安全,例如,在9月15日致父母书中就写道,胡林翼一行被劫,路上不慎恬谧之际等语。虽然查阅了资料,但心中还是疑云重生,再后来查了一下,这一年是1841年,正值鸦片战争,而此时,英国人在南边没有得到便宜,一路北上,所以我猜测,此时,京中人心惶惶,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所以想回乡。

我想这个原因应该比较合理。而我想,此时曾国藩内心也应该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心中比较惦念家,但又出于种种原因,例如经济原因,所以,不肯送家眷回家。信的末尾,要四弟六弟各写数行,如果能写长信更好,表达了对两个弟弟的惦念,也是对家中诸事的不放心。

弟弟虽然与她远隔千里,但是他仍不忘记尽大哥的职责。有这样的大哥,我想在那个社会应该是很少见的吧。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一月十八,男有信寄呈,写十五日生女事,不知到否?昨十二月十七日,奉到手谕,知家中百凡顺遂。不胜欣幸!男等在京,身体平安,孙男孙女皆好。现在共用四人,荆七专抱孙男,以春梅事多,不能兼顾也。孙男每日清早与男同起,即送出外,夜始接归上房。孙女满月,有客一席。九弟读书,近有李碧峰同居,较有乐趣。男精神不甚好,不能勤教,亦不督责。每日兄弟语笑欢娱,萧然自乐,而九弟似有进境,兹将昨日课文原稿呈上。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岱云则南北负累,时常忧贫,然其人忠信笃敬,见信于人,亦无窘迫之时。

同乡京官俞岱青先生告假,拟明年春初出京,男有干鹿肉托渠带回。杜兰溪、周华甫皆拟送家眷出京。岱云约男同送家眷,男不肯送,渠谋亦中止。彭山屺出京,男为代借五十金,昨已如数付来。心斋临行时,约送银廿八两至勤七叔处转交我家,不知能践言否。嗣后家中信来,四弟、六弟各写数行,能写长信更好。

男谨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