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无此人——读小说《查无此人》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美国作家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的小说《查无此人》,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严格来说不是小说,只是几封信件。

一个叫马丁的德国人,和一个叫麦克斯的犹太人,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美国共同经营一家发廊。而后马丁带着家眷回了德国,麦克斯继续留在美国管理画廊。两个好友兼合伙人开始了两地的书信交流。这就是小说的大概。

第一封信始于1932年12月,最后一封信是1934年3月。前后15个月,两个多年的挚友不仅分道扬镳,且隔空匕首相见。一封又一封信推动着小说的进展。

第一封你来我往的信中,两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事业有成,生活安逸,热情,有正义感——和平年代普通中年人的特征——真挚的友情充盈字里行间。如果没有战争,这样的生活将无限延续。

历史记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已初见端倪。身在美国的麦克斯非常担心前往德国柏林参加演出的妹妹格丽赛尔,这是个美丽的、善良的、坚强勇敢的姑娘。麦克斯给妹妹写了几封信。小说第一次出现了“查无此人”——麦克斯写给妹妹的最后一封信以“查无此人”被退回。麦克斯向已扬言跟他“分道扬镳”的好友马丁求助。连着几封信后,马丁回信了,信里冰冷地说,格丽赛尔已死。

格丽赛尔前去投奔自己曾经深爱的恋人马丁·舒尔,马丁却冷酷地关上了门,任由纳粹把格丽赛尔活活打死,只因为“她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览了她的犹太身体”。这是小说的转折点。至此麦克斯以“爱森斯坦”的犹太姓氏为落款,一封一封的信投递至德国马丁的宅邸。信的内容简短、平常,只是让马丁购买颜料,画画用品以及注明收购画作的尺寸等,却足以把纳粹的目光吸引过来。这一封封信后是麦克斯阴郁的脸,以及被仇恨的怒火烧红的眼。麦克斯不顾马丁回信哀求,一封一封的信像子弹一样射向马丁,细听似乎还能听见子弹的呼啸声,直到最后一封信以“查无此人”被退回,小说戛然而止。

两次查无此人。第一次收到“查无此人”的退信,麦克斯担心、忧虑、惶惶不安,虽然明知道结果却不肯接受。第二次收到“查无此人”的退信,麦克斯会是什么心情?开心、释然、放松?还是郁闷、愧疚、难过?小说留了个开放式的结尾。

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原本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切,忽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因为战争,战争把人变成了魔鬼。原本热情富有正义感的马丁被纳粹洗脑成了视种族屠杀为崇高事业的魔鬼,任由恋人被纳粹活活打死而无动于衷,人性在其间的严重缺位可见一斑。而仇恨也把人变成了魔鬼。绅士如麦克斯,因为哄骗一个老太太买了一件“糟糕的”艺术品而存愧于心,却毫不留情地置昔日的好友于死地,虽然明知道马丁并不是杀死妹妹的直接凶手。

如果说马丁面对格丽赛尔求助时的无情、冷漠让人愤恨、让人咬牙切齿,麦克斯对好友报复的坚决、冷酷则让人不寒而栗。马丁只是个愚昧、无知,被社会大环境裹挟、没有自己的是非观的可怜虫,说到底他并没有亲手伤害任何一人,他的身后是无辜的妻子和孩子;麦克斯却是处心积虑把马丁推向了断头台,因为他找不到杀害妹妹的凶手,或者说他无力抗争压在他的族群上方的魔手,他只有把一腔怒火喷向他视线内的族群对立面的昔日好友。如果此时的麦克斯给先前的自己写封信,恐怕也会收到“查无此人”的退信吧。

战争让多少人“查无此人”,死去的,活着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