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若​孙传庭​多活十年,明朝可延续百年而不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纵观大明一朝,从始至终它便一直是在烽火狼烟中度过:从建朝伊始的对蒙作战,到中期的东南倭患,再到后来的万历援朝、满清入关,这个王朝的战争齿轮似乎一直在持续地转动着。而在大明王朝200余年的时间里,又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从开国时的、,到中期的、,再到后来的、,都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若没有这些人,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200年大业或许可能只是一纸空谈。

说起,了解明史的人不陌生,看过电影《大明劫》的朋友更不陌生。也许很多人会惊叹:末岁之年的大明应该是名将辈出,为何只剩下孙传庭苦苦撑着江山社稷?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些可以像他一样撑起一片天的人们——像袁崇焕,像,都已经不在了。

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眼见形势日趋严峻,朝中文臣已

经束手无策了。若没有再出现一个能担大任的武将,恐怕等农民起义蔓延过潼关,大明两百年基业就会灰飞烟灭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了火线。由于他满腹韬略,又溢于言表,大臣们都一致认为:此时也只有他才是救国首选了。

而事实也证明,文官出生的孙传庭确实具有救世之才。当孙传庭赶到西北剿匪第一线之后,其过人的指挥马上就显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对面的叛军已经一路杀红了眼,打败了许多当地的明军,自然也不把孙传庭的军队放在眼里。可孙传庭临危不惧,镇定指挥,不久就剿灭了陕西的匪寇,覆灭了当地自立谋反的“”。​

说到这里,若论孙传庭生不逢时,其实也不为过。如果长城方面的明军能再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孙传庭就能剿灭闯军。到时再入京勤王,也许大明的危机便可就此解除,再续命百年也犹未可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