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皇帝生父的名份之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知否》中皇帝无子,当面临政变时,以血书立宗室赵宗全为太子,即皇帝位。赵宗全拿到传位血书和兵符,救下了皇帝,平息了政变。皇帝死后,赵宗全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

后来,皇帝抛出了一个题目,那就是,他当了皇帝后,理应追封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这里就有了一个为难之处。按照先皇帝传位诏书,是把他这个宗室子弟认为儿子,立为太子,然后继位称帝。如果追认生父,那么先皇帝的位置又该何摆呢?

其实从道理上来说,皇帝要强调生父的地位,就是否定了先皇帝认他为子的事实,也就否认了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而且一当上皇帝就翻脸不承认先皇帝为父,也有点忘负义的意思。

但是明知道是这样,皇帝为什么还非要在这上面较劲呢?是因为孝顺,非要给亲生父亲一个皇帝的名义吗?

当然不是。

在中国历史上,以宗室入继而当上皇帝的,并不少见。皇位传承讲究“父死子继”,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从宗室中过继一个当作儿子,再行传位就名正言顺了。

中国历史上,为生父争名份,闹得最厉害的,当数明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子,死后由皇后与大臣商议,从宗室里选择了武宗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天上掉馅饼了,朱厚熜高高兴兴地从藩地湖北来到了京城,准备做皇帝。不料进皇宫时,走的是东华门。这位仅十五岁的少年停下了脚步,问,为什么是从这个门进啊。大臣答道,你作为先皇的堂弟,应当过继给先皇的父亲孝宗皇帝为子,先立为太子,再继位登基。

这番说辞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再说,无非是手续上有些复杂,只要先坐上皇帝宝座,这些问题不重要。

但是朱厚熜一听,立马不干了,当即表示,我是按照旨意要求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应当按照皇帝的规格从紫禁城的正门进入,东华门是太子进入的门,门上只有八颗铜钉,不是皇帝的规格,所以我坚决不能从这个门进去。如果非要让我走这个门,我就回去,皇帝你们另选。

大臣没有想到,一个偏远地方来的少年宗室,居然在规格名义上如此较真,没有办法,后来大臣和皇后一合计,只能同意了他的要求。

朱厚熜当上皇帝后,发起了“大礼仪”之争,核心就是解决他亲生父亲的名义问题。这是嘉靖年间一项重大政治事件,当时,什么洪灾旱灾,都没有这个事情重要,一直闹了很多年都没有消停。

这种为死人争名分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无厘头,其实中间是有很深的政治目的的。说到底,就是解决谁说了算的问题,也就是政治斗争的核心--权力之争。

《知否》中皇太后垂帘听政,是要在皇帝手中抢权。迫于仁孝的压力,皇帝无法直接反对,那么就只有旁敲侧击、迂回作战了。于是皇帝用起了为生父争名分这一招。毕竟皇帝有先帝传位诏书,又有救驾之功,是有一定的政治资本的,太后也不能完全抹杀。那么就只有让步,于是太后同意了皇帝称生父为“皇考”。于是,在这场权力争夺上,皇帝算是扳回了一局。

争名分这件事,皇帝也是得到了宰相集团的支持,因为最开始是宰相建议太后听政,现在太后借听政揽权,宰相当然要支持皇帝,压太后一头。从争名分这事开始,首辅宰相韩章就倒向了皇帝,从此成为皇帝的势力。

争名分这件事,也让皇帝看清楚了太后与老臣集团还有相当的的权力,他若要彻底掌握皇权,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么消除太后势力就势在必行。应该是在争名分这事后,皇帝开始和顾廷烨设局,诱使太后出手,然后一举发动政变赶太后下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