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环节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5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19-02  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思考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剖析阅读教学的成功案例,离不开独具匠心的“读”,在“读”中悟出文章精髓。
  一、准确的导读
  有的课学生觉得兴致盎然,有的课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虽然有不同课文内容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于随意造成的。如笔者第一次试教《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学生边读边议,圈出了“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等词语。但指导朗读时,学生只是简单地重读了这些词语,缺少了对文本的理解,因而读得没有什么味道。
  第二次教这篇课文时,笔者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深入指导。
  师:(用手势演示“腾空而起”)老天鹅为什么要“腾空而起”?
  生:飞得高,落下来用的力更大。
  师:是呀,为了破冰老天鹅是那样果断、坚决。谁来读读,让我们感受到老天鹅力量之大?
  (生读)
  师:这只老天鹅态度还不够坚决果断,谁能读得更坚决果断?
  (生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老天鹅力量之大?
  生:重重地。
  师:老天鹅是用什么重重地扑打?
  生:胸脯和翅膀。
  师: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血肉之躯啊,它会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带进文字读一读!
  (生读)
  师:“像石头似的。”刚才我发现他有个比喻句读得非常好,你听出来了吗?把什么比做什么?天鹅是美丽的、优雅的,这里为什么把老天鹅的血肉之躯比做没有生命、不知疼痛的石头呢?
  生:力量之大,速度之快。
  生:用力重,决心大,不顾身体的疼痛。
  师:下落的是一块石头吗?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老天鹅用它柔弱的身躯一次又一次地重重地扑打着厚厚的冰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它的羽毛落满了冰面,但它仍在扑打冰面。
  生:我仿佛看到它身上已经血迹斑斑了,但它仍一次又一次地扑打着冰面。
  师:面对这么厚的冰,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老天鹅毫不退缩!这真是一只勇敢顽强的老天鹅,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读这句话。
  在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重视了对朗读的指导。因为有了教师手势的演示,又以一个个问题的解答,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入,读起来自然就入情入境,更能体会到老天鹅带头破冰的情感。可以这样说,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精彩语文课堂的基础。
  二、形式多样的读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朗读形式上就要多作推敲。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都必须有比较切实可行的预设,这样,课堂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中,引导学生品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让他们体会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以淡淡的情境图片为背景,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后提问)
  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
  师:回忆下大雨的情景,你看到什么情景,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点学生读)
  这里借助于想象的迁移指导朗读,学生在想象中读得更入情,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学生在对这几个分句深入理解、仔细品读的基础上,笔者把这段话改写成以下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片: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引读,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后面的句子)
  师:动感十足的安塞腰鼓也一定给了你不少诗的灵感,咱们也来过把诗人瘾,好吗?
  出示幻灯片:
  _______一样,是_______;
  _______一样,是_______。
  ……
  师:多么火烈、壮观的安塞腰鼓呀,让我们再来读好这段话(做好读的准备:同学们让我们抬头,挺胸,运气,读——)。
  这里通过变换形式的朗读,学生对安塞腰鼓那火烈的场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齐读的形式更多地运用到了品读课文中,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学生的朗读中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当然,不同的文字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什么时候该齐读,什么时候该小组读,什么时候该指名读都应该有不同的预设。“在具体教学中,要就各种体裁的文章拥有合适的诵读方法,从而尽显这种体裁文章的本色。”体裁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一定有所不同,体裁相同,也教无定法,这也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实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方法并非唯一,只要能实现目标就行。课堂上笔者有时配上深情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凝神想象;有时深情描述,设置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时以小组的方式依次叠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字韵味。不同的朗读形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多元化的评价
  课堂上教学的评价是点睛,是鼓励,更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机智的评价,富有人文关怀的评价,不仅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槐乡五月》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后模仿练说。
  师:走进槐乡,槐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你眼中的槐花还像什么呢?仔细观察,请你也用上打比方的方法说一说。
  生:像一串串洁白的项链,像许多白蝴蝶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像一串串白葡萄,像挂满珠子的大吊灯,像一团团雪白的云……
  师:(接着顺势让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槐花的姿势也真是太美了。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槐花的姿态美吗?(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象槐花盛开的美景。
  (生读)
  师:(略带陶醉状地对他说)你眼中槐乡的槐花真美,老师都不得不陶醉了。让我们再美美地陶醉一下好吗?
  (生读)
  师:(作倾听状地对她说)你的朗读不仅让我看到了美丽的槐花,还让我听到了槐花的窃窃私语,听到了露珠与槐花嬉戏的声音。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中,再次朗读。
  “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做可以传播美的使者,把美带进课堂,把美种在学生的心里,那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美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享受朗读,用心吟咏,实现“心”与“文心”的共鸣,真正做到“读中出精彩,悟中求升华”。
  (责编 黄鸿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