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会与口语完全脱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27
探讨古代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问题,需深入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与社会背景。上古时期,如《诗经》《国风》等作品,源自民间,与口语差距相对较小,反映当时语言特色。《楚辞》吸收楚地歌谣,尽管文学性较强,仍能看到当时的语言风貌。

然而,口语与书面语并非完全相同,尤其在诗歌领域。有节律、押韵的特性使得书面表达与口语存在差异。孔子的“不读诗,无以言”强调了诗歌作为语言范本的重要性,而有学之人尚且以诗为参考,更不必说当时的百姓能否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句。

论语以语录体呈现,受限于记录成本,内容简洁,左传追求微言大义的文学效果,与口语表达有差距。汉魏六朝时期,骈文盛行,口语表达受限。贾谊的政论、《世说新语》的小故事,虽为文学作品,但接近口语表达。唐宋古文运动追求通俗化,接近口语自由表达。元代异族入侵带来口语变革,通俗文学直接进入书面表达。

明清小说中,书中的对话基本反映当时人口语表达。综上所述,文人作品与口语之间存在差异,但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书面语言的审美倾向和写作要求。文学作品的口语化趋势随时间发展,文言文革新进展缓慢,一些文人文学观排斥口语书写,与精英阶级长期霸占知识话语权有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