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镇的发展现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近年来,沙门镇工业经济依托滨港工业城开发建设,彻底扭转了工业经济薄弱的局面,走上了工业高速、持续发展的道路,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1.4%。滨港工业城作为该镇工业崛起的主战场,作为我市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工业城完成总投入达7.58亿元,解决就业人数2000多人,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各个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带动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五门工业功能区成立于2003年3月,位于玉环县沙门镇境内,总规划用地面积10000多亩,一期规划用地3000多亩,是目前玉环县最大的。工业区东临大海,北接76省道复线,筹备建设中的甬,台,温高速复线穿境而过,出口紧靠工业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工业区土地以废盐田、滩涂为主,具有交通便捷、地价低廉、发展空间大、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工业区以科学化规划、公司化运作、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为原则,实行基础先行、适度负债、超前投入、出让土地、滚动开发的发展模式。区内实行“五通一平”,形成以阀门水暖、汽配、家具等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享受玉环县有关职能部门授予的审批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高效运作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办理完各种投资手续,使各个投资项目尽快产生效益。区内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网架基本形成,水电线路贯穿工业区,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建设投产之需要。 1、取材:选用新鲜的幼带鱼,洗净,配料为大曲、黄酒、白糖、盐等。
2、制作:将洗净的幼带鱼(数量视坛子的大小而定)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盆内,捣碎大曲,连同酒、糖、盐放入盆内,拌匀,然后一同置于坛内,注入适量水,封好口,待40天后,方可食用。 绿豆糆,简称豆糆,又称山粉糆。在清朝时代广大农村就已普及食用,开始时用绿豆磨粉做原料,做成的绿豆糆嫩绿、光滑、玉色,很受消费者喜爱。后来因绿豆产量少、价格贵、成本高,试用蕃莳粉渗半,做出的豆糆质量也很好,以后逐渐全部用蕃莳粉为原料,做出来的豆糆也很鲜嫩、爽口,而且成本降低三、四倍,口味不错,从此农村普遍用山粉糆代替了绿豆糆。
山粉糆制作工艺,首先烧三斤白开水,掺入适量半燥半湿的山粉,用一条一米左右的木杖用力搅拌,达到均匀,再加入半燥半烂一罇山粉,用手用力攀捣,达到柔嫩绵绵,放进豆糆罐内,从罐底的小孔洞流出,落入滚开水的大锅里,用一双二尺长的豆糆筷搅动,使豆糆翻转,不沉锅底,必须用猛火燃烧,一人拿豆糆罐、落糆,一人拿筷撩烧熟的糆,撩进装着水的水桶里,等一罇山粉(约25斤左右)落完,再把豆糆剪成二尺长左右,放在竹竿上晒。 俗称蕃莳粉、番薯粉。翻莳是山区农民的主要农作物,蕃莳洗粉是一项深加工技术,既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丰富日常菜桌上配料所需,它可做山粉圆,山粉糆,敲鱼饼,做鱼丸、肉丸等,用途非常广泛。
山粉制作:根据群众口碑,在明代就有人开始磨山粉,当时是用表面比较粗糙的石板作铲山粉工具,将石板放在大浴桶里,双手捧紧蕃莳,用力推拉,使蕃莳碎成糊状,再用白粗布做洗山粉袋,经清水三次冲洗,滤去山粉渣,沉淀下去便成山粉。
解放前,铲山粉技术得到改正,人们用一尺长五寸左右阔的铜板皮,用铁钉在铜皮反面敲出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孔洞,在铜板皮正面形成一片锐利的钉刺,再将铜皮四角用钉钉在厚木板上,人们拿番莳在上面磨,进度比石板快,出粉率也提高。1958年公社化以后村里办起碾米厂,同时也办起了碾山粉机,从此就走上机械化生产。如今张冬明自己也买来发动机和碾粉机,每年加工山粉10多万斤,远销温州、杭州等城市。 是从麦饼演变而来的。记得很早以前,每逢麦子收割后,如遇上月半节(农历为正月半、清明等),家家户户都兴做月半做麦饼。因做麦饼比较花时间(先揉好粉,然后用麦饼卷将粉团滚压成一个薄薄的圆圆的麦饼,再将它放在锅里烘熟),后来人们就改用摊锡饼(将面粉拌成糊状,然后抓一粉团直接放在鏊上摊就成了)。旧时农村食物单调,平常的主食大多是番莳饭(番莳加小量米煮成),吃得人们口淡无味,肚子慌兮兮。只有到了月半,才有机会改善一下生活。因锡饼摊好后,里面的馅是多样性的(如萝卜、盘菜头、米面、豆腐干等),尽管都是农家菜,但油水却多得多了。这比番莳饭好吃。而今,人们仍十分作兴做月半,月半摊锡饼的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只不过现在人们做月半摊锡饼不再是当作改善生活的一种需要,而是看重这种习俗的本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