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北京陕西的历史寻根之路

论述题

第1个回答  2018-12-30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无论是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今年年初,中科院发布了新“百家姓”,在民间引发了一股姓氏寻根热潮。许多山东人历代相传的“祖先故居大槐树”、“山东人多数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亦引起了众多山东人的关注。日前,商报记者为了解开这些疑惑,专程赶赴山西洪洞县,探访了被誉为“世界移民之最”的明代大移民旧址——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三代同根

那株见证过明初波及大半个中国悲壮迁徙的古槐,早已在汾河的大水中荡然无存。但它的根却孳生出了二代和三代大槐树。根的繁衍是多么神奇的传递,它令你想起大槐树下那以亿计数的移民子孙,是怎样筚路蓝缕、代代相衍,把根系几乎铺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2月12日,元宵节,记者踏上了大槐树寻根之旅。

沿山东省一直向西,穿过河北,越过残雪斑驳的太行山,就到了一马平川的晋南临汾盆地。汾河,山西省最大的河流,缓缓从这里流过。

位于临汾北30公里的洪洞县,却比临汾市的名气大许多,这主要源于600多年前的大规模迁民,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树”。

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古槐树为中心,建起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汾河与南同蒲铁路之间。

古色古香的院落,坐北朝南的门楼,门额正面书有“迁民遗址”四个大字。米黄色的墙壁,绿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大门,似在述说着600年前壮烈的一幕。

迎门一堵高大宏伟的八字形影壁,整面墙上就那么一个舒展的大字——“根”,赫然撞进眼眸,撞开心扉。

穿过中门(又称二门),右边是一幅巨大的镶瓷壁画——古槐迁民图。画面正中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槐树,树上贴着“迁民告示”;树的一侧是一群官兵手持武器,驱赶百姓;另一侧是成千上万的移民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呼天抢地,有的扶槐号啕,有的折槐为记……把当时移民的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拽回600年前。

通往古槐树的甬道上,矗立着一座牌坊,名为“仪门”,兴建于1914年,正好处于古官道之中。造型为四柱三路,跨道模式,砖木结构,琉璃脊厦。甬道的北首即为古槐碑亭,建于古槐树的遗址之上,亭内一石碑上书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上下均有龙飞云绕图案衬托,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悱恻、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门楣上悬挂一方“寻根祭祖”匾。此亭建于1914年,由在山东为官多年的洪洞县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募资树碑,以志痕迹。有诗为证:“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现洪洞县每年清明节举办的“寻根祭祖节”,都吸引了大批移民后裔前往认祖寻根。

而今,那株生存千余年的古槐,那株见证过明初波及大半个中国悲壮迁徙的古槐,早已在汾河的大水中荡然无存。就连由它的根孳生出的第二代古槐,也只剩枯干虬枝,那本该绿叶婆娑的枝头,如今披挂的是红红的中国结以及由800余个姓氏组成的连绵的三角彩旗。幸好100多年前,在第二代古槐的北边,又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大槐树正是枝繁叶茂,而四周,由它再繁衍的大大小小的新槐,更是生意盎然。老槐新槐在大槐树公园里,同吟着一曲倔强的生命进行曲。

根的繁衍是多么神奇的传递,它令你想起大槐树下那以亿计数的移民子孙,是怎样筚路蓝缕、代代相衍,把根系几乎铺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大槐树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类迁徙史上,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战乱之外,水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至正19年,山东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惨状。

此外,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靖难之役”,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山东省临清市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关于“靖难之役”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想当时,或杀,或剐,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老传说铭记移民之痛

关于当年明官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刘中平对记者说,“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东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复仇的传说。”刘中平说。

据说,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其实,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却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刘中平如是说。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认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写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背井离乡,诀别故土,先祖们怎能不寸心如割,于是大槐树就成了古槐后裔任祖归宗的根。但也不能否认移民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