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厚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长厚古文什么意思

[长(zhǎng)厚] 联合结构的短语,同义复词,厚道、忠厚、敦厚的意思。

“长厚”出自:“天将以酬长厚者”《促织》“异史氏曰”部分,“天将以酬长厚者”之“长”字,读何音、是何义,课本上都没有注释。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案及一般的教辅资料,也都没有相关说明。

中学生常用的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连汤可敬《说文解字今译》(岳麓书社1997.7版)等辞书,对“长”字注释都较为简略,似乎与“长厚”都搭不上腔,也没有收录“长厚”这一词条。商务印书馆1988.7版《辞源》注释较详,今录其要:1.cháng⑴短之反。

两线相较,赢者为长。⑵物体直径之度曰长。

⑶长久。⑷远。

⑸经常。⑹善,优。

2.zhǎng⑺幼之反,成人曰长。⑻年岁大。

⑼行辈尊高者。⑽列首位者。

如长子、长孙。⑾位高者。

⑿崇尚。⒀生长,增长。

⒁抚养。3.zhàng⒂多,馀。

见“长3物”。也没有收录“长厚”的词条,不好甄别。

如果把“长”的义项范围缩小到“⑶长久。⑷远。

⑸经常。⑹善,优。”

可读作第一种读音cháng。缩小到⑶⑷⑸时,“长厚”可看成偏正结构,类似于“一贯地忠厚”还说得过去。

缩小到⑹时,可看成联合结构,类似于“善良又忠厚”的意思也还说得过去。缩小到“⑿崇尚。

⒀生长,增长。⒁抚养。”

呢,可看成主谓结构,有“有意为之、主动‘养厚’”的意思吧,可以读作第二种读音zhǎng。而结合课文内容、成名性格发展来理解,“‘一贯地’忠厚”也好,“‘善良’又忠厚”也好,“有意为之、主动‘养厚’”也好,都难以落到实处,终觉不够妥帖。

其他的义项则相处更远。《辞源》仅有“长2者”的词条: 一年长父兄之称。

二贵显者之称。三谨厚者之称。

四佛经称具备十德者为长者。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欢、下归。

既然“长2者”有义项“三谨厚者之称”,而“厚”有厚道、忠厚、敦厚的意思,如果把“长厚”看作联合结构的短语,“长”、“厚”同义,都有厚道、忠厚、敦厚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课文内容、看成名的性格发展,就统一了、和谐了。学苑出版社2004.11第一版《中学教材优化全析•语文•高二下册》,就是把“天将以酬长厚者”笼统地译作“老天将要用好处来报答那些忠厚的人”。

算是认同“长”、“厚”同义。那么依“长2者”看,“长”可读作第二种读音zhǎng。

可是以上五种最具权威的古代汉语辞书,还有相关教、学辅导资料,又都缺乏“长”作“厚”解的义项支持。再查别的辞书,商务印书馆2003.2版《古代汉语词典》释“长”,也收录了“长者”的词条,并附注读作zhǎng,与《辞源》“长2者”的读音一致;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

尽管也没有收录“长厚”的词条,而分条陈述“长”的义项时,虽然跟《辞源》略有出入,但是特别增加了“⒂恭谨敦厚”这一义项,这就弥补了前面五种最具权威的辞书和相关教辅导资料取义选项的不足,可以佐证“长”作“厚”解,即都有厚道、忠厚、敦厚的意思。所以,结合商务印书馆1988.7版《辞源》、2003.2版《古代汉语词典》对“长”的注释来看课文,我认为“天将以酬长厚者”可以补充注释为:[长(zhǎng)厚] 联合结构的短语,同义复词,厚道、忠厚、敦厚的意思。

2. 译文厚此薄彼古文翻译急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

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出自】:《梁书·贺琛传》:"所以然者,出嫁则有受我,出后则有传重,并欲薄于此而厚于彼,此服虽降,彼服则隆。

" 【示例】:张树声出身淮军,对边军支援,,已经有许多人说过话。◎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近义词】:另眼相看、薄彼厚此。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出自】:《梁书·贺琛传》:“所以然者,出嫁则有受我,出后则有传重,并欲薄于此而厚于彼,此服虽降,彼服则隆。”【示例】:张树声出身淮军,对边军支援,,已经有许多人说过话。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近义词】:另眼相看、薄彼厚此、厚彼薄此【反义词】:不偏不倚、天公地道、一视同仁【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对事物有偏见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

(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绝:极,非常。俊异:漂亮、非同一般。

私:私下。臂之:把鹞鹰放在胳臂上。

前:向前去。 白事:报告、陈述事情。

逸豫:安逸享乐。微:暗暗地。

讽谏:劝谏。惜:怜惜、担心。

且:将。素:向来。

3. 文言文翻译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是什么意思啊.还有一个就是

找到原文了,你看一下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末之有也(14)!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