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膜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脑的被膜
      3.1 硬脑膜
        3.1.1 大脑镰 3.1.2 小脑幕 3.1.3 鞍膈
      3.2 脑蛛网膜 3.3 软脑膜
        3.3.1 脉络丛 3.3.2 蛛网膜粒
    4 脊髓的被膜
      4.1 硬脊膜 4.2 脊髓蛛网膜 4.3 软脊膜

1 拼音

nǎo jǐ mó

2 简介

脑和脊髓的表面被覆著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称为脑脊膜,有保护、支持、营养脑和脊髓的功能。脑脊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称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各有其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脑的被膜

覆被脑的被膜有硬脑膜、脑蛛网膜及软脑膜三层。

3.1 硬脑膜

硬脑膜是一层略带光泽的坚韧的腱性膜,被覆于脑的外面。硬脑膜由两层合成: 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较厚,称为骨膜层;内层才是真正的脑膜,较薄,称为脑膜层。两层之间在一定部位保持分离,形成硬脑膜静脉窦(见“脑的血液供给”条)和内淋巴囊; 其余部分则两层紧密融合成一层,不易分开。硬脑膜的骨膜层在颅骨骨化完成后,除了在骨缝、颅底以及一些神经穿行的孔道处与骨结合较紧外,其余各处均结合疏松,易于自骨内板分离,故颅部受伤时,易导致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潜在性间隙,称硬膜下隙。硬脑膜的内层(脑膜层)褶叠形成一些结构,嵌入脑的各部之间,使颅腔被不完全地分隔成几个空间,并借以固定脑的不同部分。这些结构有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等。

3.1.1 大脑镰

呈镰状,居正中矢状位,伸进大脑纵裂,直至胼胝体处。它自前向后,紧密附着在鸡冠、枕内隆凸和小脑幕的拱顶上。据国内资料,成年人的大脑镰可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缺口存在; 在大脑镰游离缘与胼胝体之间亦可留有间隙。这些缺口和间隙可能成为发生脑疝的部位。

3.1.2 小脑幕

张于大脑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略呈拱形,幕的顶部与大脑镰相延续,前、外、和后缘依次附着于前床突、巖部上缘和横窦沟。幕的游离缘向前,称幕切迹,与鞍背共同围成小脑幕裂孔,供中脑通过。小脑幕裂孔与中脑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均比较接近。小脑幕切迹与中脑之间的间隙是小脑幕切迹疝 的易发部位。发生疝时往往压迫大脑脚底和动眼神经,产生肢体运动障碍和动眼神经损伤症状。小脑镰居正中矢状位,位于小脑两半球后部之间,自小脑幕下面沿着枕内嵴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

3.1.3 鞍膈

是覆盖在蝶鞍上方的呈水平位置的硬膜板。附着在前、后床突之间,中间有小孔,供垂体柄通过。

硬脑膜富含血管神经,对内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这一特点常是引起血管性头痛的物质基础。硬脑膜动脉主要有来自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眼动脉的脑膜前动脉以及枕动脉和椎动脉的脑膜后支。硬脑膜的感觉神经: 在小脑幕以上,接受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在小脑幕以下,接受来自迷走神经和上部颈神经的分支。神经分支主要位于硬膜的脑膜层内,构成许多神经末梢,能对颅内压的轻微变化引起敏感反应。血管运动神经来自交感神经组成的动脉丛。

硬脑膜与某些脑神经的关系,亦具有临床意义。当脑神经穿经颅底孔道时,都不同程度为硬脑膜所被覆。其中特别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长,行经硬脑膜所形成的海绵窦,如海绵窦血栓形成则可侵及这些神经。另外,视交叉与鞍膈可有不同的位置关系,视交叉可位于鞍膈上方的前分、中分或后分,因此垂体柄与视交叉位置长短不等。在垂体发生肿瘤时,可压迫视交叉的不同部位,而引起视觉的不同障碍。

当三叉神经根向前行于颅中窝底硬脑膜下时,硬脑膜和蛛网膜呈套状包绕着三叉神经根和节,形成三叉神经腔,又名三叉神经池。此腔与脑桥池的外侧分相通。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结构特点,将某些 *** 物经卵圆孔注入此腔内,药物即随神经分支扩散,以达到阻滞麻醉的目的。但因此腔可与脑桥池的外侧分相通,注入 *** 物过多时,药物可循此途径达到蛛网膜下腔,从而波及其他神经或脑干本身而引起种种严重症状,如眼肌麻痹、眼球震颤、重听、耳聋、晕眩、呕吐及面肌麻痹等。

3.2 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简称蛛膜,位于硬脑膜与软脑膜之间,是一层不含血管并带有光泽的膜。它与硬脑膜之间存在一个狭窄空隙,称为硬膜下隙,内有少量浆液。蛛膜内面借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脑膜相连,其间即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脑蛛网膜仅跨越脑回表面,而不深入脑的沟裂之内。因此在跨越脑的裂或窝处即形成一些较大和较深的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小脑延髓池(又称大池),是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另外还有脑桥池、脚间池、交叉池和上池等。上池围绕中脑的后面、上面和外侧面,临床上称为环池。此池内有大脑静脉以及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等。上述这些池均可用气脑造影术予以显示。

3.3 软脑膜

软脑膜为最内层,紧贴脑实质表面,深入脑的沟裂之内,并随血管深入脑的实质。软脑膜可分内、外两层: 内层是真正的软膜,由纤细的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外层由随蛛膜小梁延续而来的胶元纤维组成,但此层在脑部并不一定存在(在脊髓则参予构成齿状韧带)。

3.3.1 脉络丛

脉络丛见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由软膜、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的脉络组织突入脑室内而构成。脉络丛有分泌脑脊液等功能。

3.3.2 蛛网膜粒

呈小结节状,数目不等,主要位于上矢状窦侧壁和横窦面向脑面处,个别的亦可见于颅底。蛛网膜粒多成群集聚,并通过窦壁而突入窦内和外侧陷窝内,蛛网膜粒表面由许多蛛网膜绒毛组成,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即通过蛛网膜绒毛而被转运到静脉系统。在出生时蛛网膜绒毛很小,随年龄逐渐增大,甚或发生钙化。

4 脊髓的被膜

覆被脊髓的三层被膜各自与脑相应的被膜相续连,并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

4.1 硬脊膜

硬脊膜自枕骨大孔续于硬脑膜的内层 (即脑膜层),包被脊髓及马尾直至第二骶椎水平,然后迅速变细,包被脊髓的终丝,向下止于尾骨骨膜。

硬脊膜除疏松附着于第1~2颈椎后面的骨膜以及后纵韧带全长之外,其他各处与椎骨骨膜之间均存在狭窄空隙,称为硬膜外腔。腔内含有脂肪组织与椎内静脉丛等。因硬膜紧密附着在枕骨大孔边缘,故硬膜外腔不与颅内相通,硬膜外腔上部略呈负压。硬膜外麻醉即是将 *** 物注入此腔内,药物浸润脊神经根,以达到阻滞麻醉的目的。硬脊膜与蛛膜之间亦存在一潜在空隙,称为硬膜下隙。硬脊膜接受各段脊神经的分支分布,以及来自各段动脉的血液供应。

4.2 脊髓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跨越脊髓沟裂表面,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包被脊髓的马尾,并止于第二骶椎。脊髓蛛网膜在节段性静脉附近有小的蛛网膜绒毛突入静脉壁内。

4.3 软脊膜

软脊膜包被脊髓实质,并深入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内。软脊膜自脊髓两侧的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褶叠构成齿状韧带,韧带的齿尖穿过蛛网膜向外伸向硬脊膜,并固定在硬脊膜的内面。一般每侧可有18至21个齿尖,最上一个较细小,位于第1颈神经平面,最下一个可位于第11~12胸神经平面或第12胸神经与第1腰神经之间平面。齿状韧带有固定脊髓、减少震荡和防止其突然移位的作用; 亦是进行脊髓手术时的一种标志。例如,为了消除某种顽固痛觉,可在齿状韧带前方切断脊髓内的脊髓丘脑束,而不会损伤皮质脊髓侧束。因后者位于齿状韧带的后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