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07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 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领导:指导、协调、激励下属,解决冲突
控制: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效率:只涉及活动的方式,与资源利用相关,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分
效果:涉及活动的目标及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管理者角色类别:(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只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与组织内外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正确判断的能力(注:由低向高)
管理者类型: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管理环境:宏观环境(一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微观环境(具体)---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用户研究+供应商研究、组织内部环境---SWOT
SWOT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法的简称(1把内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及时地调整组织经营策略2使用二维平面矩阵,直观而简单3是人们辩证思考问题4可组成多种行动方案供人们选择)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者: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
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操作方法;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互利合作;计划职能同执行分开,实行科学工作法;职能工长制;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主要代表人物:卡尔 乔治 巴斯;亨利 甘特;哈林顿 埃默森
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韦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化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试验)四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创新处:工人是社会人;企业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满足度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二章
决策: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群体决策: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做的选择或调整(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
优点:科学性、产生更多的方案、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提高合法性
缺点:消耗时间、速度效率低、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个体决策:指个人在参加组织活动中的各种决策(个体与群体优缺点互补)
德尔菲法:利:匿名性、量化收敛性、反馈性;弊:耗时间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优:节约时间和精力 弊:限制决策者的自由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过程的结果完全由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决定的一类问题,它可采用最优化、动态规划等方法解决(应具备的条件:明确目标、自然状态、行动方案、计算损益值)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人无法确定未来德中自然状态发生概率的决策(等可能性法、保守法、冒险法、乐观系数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组织文化:组织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业标准、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
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伦理
计划的作用:管理者指挥的依据、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滚动计划法:用来编制和调整长期计划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对促进长、中、短期计划衔接是十分有效
目标管理:一种鼓励创新,防止工作中出现互相出现矛盾的目标或根本没有目标的管理方法
重点:让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都与各自的下属围绕着下属的工作目标以及如何
完成这些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
具体方法:目标设置阶段(最高管理部门提出组织的预定目标+进行有关组织+人事决策+确定下属目标+目标的平衡与调整+目标体系的调整和确立)
目标实施阶段(授权下级部门+加强交流领导+不定期检查)
总结和评估阶段
优点:改善管理工作、组织明晰化、鼓励员工用于承诺和自我实现、形成有效的控制、良好的整体性
缺点:目标难易制定、强调短期目标、费时间
必要条件:推行目标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
主管人员积极参与、协调和授权
有效的前景调查和计划活动
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
第三章
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系统的四要素:目标和宗旨、人员与职务、职责与职权、协调
组织工作: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使组织发挥作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工作的过程:明确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进行分类(职位与岗位设计问题);组合各种活动,形成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结构类型);职权授予各个管理者(职权配置);人员配备或人力资源管理;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
组织设计的任务: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创业+职能发展+分权+参谋激增+再集权)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权责对等、目标统一
组织设计最基础工作:职务设计与分析(植物设计四阶段:专业化、扩大化、丰富化、团队)
组织的管理层次受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与能力;工作内容与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部门定义:组织中管理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部门划分的目的: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分工合理、权责分明,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
部门划分的方法:人数、时间、职能、地区、产品、顾客、技术活设备
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特点-自己职权范围内有决定权,对所属下级的工作进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职能部门和人员只是参谋,对下级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没有指挥命令的权力
优点-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只能高度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
缺点-下级部门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受到限制;各成体系没有横向沟通联系,工作易重复;参谋与直线部门目标不一致易造成矛盾;组织系统适应性较差,缺乏弹性;增加管理费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组织最高层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
优点:组织最高层摆脱具体的日常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作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责权利划分明确,易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管理人才
缺点:机构重复,人员浪费;独立经营,人员交换支援度差;事业部之间易造成竞争,发生内耗;架空领导
采用的基本条件:按专业化原则划分事业部,并确保各自的独立性;事业部之间相互依存;保持控制适当的竞争;具备管理各事业部的经济机制,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员配备:利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不断填充的过程
工作程序:确定人员需要量,选配人员,考核及评价,制订和实施人员培养计划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动态平衡
管理人员的来源:内部提升:优点-有利于对选聘对象的全面了解,以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组织对成员的培训得到回报,获得比当初投资更多的培训投资效益
缺点-内部人才质与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将会只去获得一流人才的机会;近亲繁殖,无创新;大体能力相当的情况会使没有受提拔的人受挫
外聘:优点-有利于招到第一流的管理人才;避免近亲繁殖,带来创新;可避免不受提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避免组织不团结,节约培训的经费和时间
缺点:组织内部员工的士气积极性受到影响;应聘者对组织的历史现状不了解,不能迅速展开工作;重学历、文凭、资质等导致应聘者失望
组织管理人员身份类别:直线主管+参谋主管(参谋关系伴随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直线:一种命令与指挥的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有决策与行动的权力
参谋: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有思考、筹划建议的权力
区分两者的标准:分析不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明确职权关系;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突出区别表现:是否是程序化的和其目的的不同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规范成员的行为;正式信息通道的补充
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扩大抵触情绪;舒服成员的个人发展;发展组织惰性
委员会管理的优点:集思广益、协调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激发主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沟通联络
委员会管理的局限性:时效较差;决策妥协;权责分离
怎样科学运用委员会管理:职权和范围要科学;规模要适当;成员要选择;主席要发挥好作用
组织变革的动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到来;消费市场对企业的挑战更直观;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个体(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
组织(结构惯性、变革点、群体惯性、已有的专业知识、已有的权力关系、已有的资源分配)
虚拟组织-定义: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组织未来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组织形态
-特点:传统的企业/组织界限模糊化;流动性、灵活性;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组织合作;运用并行工程(非串行);技术上占优势;可看成企业/组织网络
-优越性:跨越空间限制;超越工作时间限制;速度优势;成本优势
组织文化: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
组织文化的作用: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特点:评价性、自然性、个体性
组织文化建设应抓好的环节:科学地确定组织文化的内容;宣传倡导,贯彻落实;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学习型组织-定义: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特征: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领导者的新角色
-意义:解决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理论解决企业生命活力问题
第四章
领导-定义:激励、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作用:指挥、激励、协调、沟通
-权力构成:法定权(担任的职务)、强制权(下级的恐惧感)、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人”假设
领导行为的理论描述:领导方式的理论描述;利克特的四种领导基本方式;斯托格弟和沙特尔的“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方式:专职式领导;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
领导的权变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费德勒模型;途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参与模型
激励: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需要: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
动机:诱发、活跃、推动、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和激励);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性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负)
激励方法:目标激励、支持性激励、榜样激励、评比竞争竞赛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员工持股激励、危机激励、企业文化激
群体-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
团队-定义:也是群体
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征: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以及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团队目的或目标
群体与团队类型:高层管理团队、研发团队、指挥群体、特别工作队、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虚拟团队联谊群体、利益群体
如何管理取得高效:激励群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减少群体中的“大锅饭”现象
沟通-定义:指信息与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与客体直接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沟通基本条件:涉及两个人以上;沟通客体;传递信息的方法
信息沟通的三要素:发送者、接收者和所传递的内容
沟通的分类:按照通道不同-正式与非正式;传播媒体的形式-书面与口头;信息传播的方向-上行、下行、横向;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
沟通技术: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群件

第五章
管理中的控制-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呗管理者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
-目标:限制偏差的累积;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降低成本
-基本要素:建立控制标准、衡量偏差信息、采取矫正措施
-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层次:(由低到高)运营+财务、结构、战略
-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重要性: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管理四大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制定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控制标准的方法
影响组织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资源投入、组织活动
控制对象:人员、财务活动、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关键点控制原理:有效控制要求关注那些关键因素,并以此对业绩进行控制
制定标准的方法: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在客观的定量发现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要使控制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建立的标准都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体现一致性;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弹性
衡量实际工作需注意的问题: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确立信息反馈系统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的过程: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有效控制的原则: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的问题;有效地管理控制需要将财务绩效控制与非财务绩效控制有机地结合;控制工作应该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控制的专业领域:预算、会计技术、质量、生产、库存、内外部审计、人事管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8
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抽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
13、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怀特)
14、公共行政环境的(张金鉴)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1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1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作者是(里格斯)
17、融合型号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农业社会)。
18、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1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工业社会)。
20、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号(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2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22、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3、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 非赢利性)上。
24、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25、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6、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世纪末义时期)。
27、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划分,组织设置,各类政府职权配置)
2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 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29、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30、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31、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3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33、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 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34、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的地方政府。
3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36、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特殊型)的行政区。
37、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38、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选任制)。
39、由立法机关或其它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委任制)。
40、国务院常务仁义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委任制)。
41、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考任制)。
42、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下放的来源的是(决策权力)。
4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4、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45、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部外制)类型。
46、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47、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英国)
48、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中国)。
4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50、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51、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彷。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正式施行于(06年1月1日)
53、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临时方案)。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追踪方案)

多项选择:
1、 有些这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司法,行政,立法)三种权力。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怀特,汤姆森,西蒙,斯密斯堡)
3、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时期,也有人称为(科学管理时期,静态公共行政…X理化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怀特,魏劳毕,费富纳)完成的。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发展性,应用性,广泛性,政治性,交叉学科和边缘…)
7、行政环境的特点是( 特殊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约束性)
8、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
9、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文化)。
10、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教育)。
11、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价值观,道德感情)。
12、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政治统治,社会管理)。
13、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文化,社会,经济)。
14、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市场垄断和专制…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无知和非理性,不平等问题)。
15、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民主..,政治统治..,保卫国家主权..)。
16、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执行国际经济…通过宏观…提高经济…改善收入…)。
17、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
18、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区划)。
19、下列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比利时,加拿大,斯里兰卡)。
20、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墨西歌,新加坡,埃及)。
21、下列衽半总统制的国家有(葡萄牙,坦桑尼亚,奥地利,芬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
22、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自治体,民主集中制,行政体)。
23、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特殊型,发展型)。
24、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泰勒的科学….韦伯的官僚…法约尔的行政…)。
25、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西蒙)。
26、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非正式…新型领导…社会人理…)。
27、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非正式组织…权威接受..组织平衡..)。
28、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怀,自治性)。
29、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在制度建设..监督市场,监督政府,中介作用,维护良好….)。
30、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免税收,委托公共事务,辅导监督,补助,法律管制)。
31、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
32、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33、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奖惩权力..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合法权力)。
34、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社会技能,智力,个性,社会背景,任务定向)等特质。
35、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领导作风理论,系统模式,PM型领导模式,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
36、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布莱克,莫顿)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理论。
37、领导作业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民主式,放任自流式,专制式)类型。
38、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道德,文化,身体,心理,政治)。
39、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部内制,部外制,折中制,党统一领导制)
40、人事行政机关实行部内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瑞士,德国)。
41、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公开考试…严格考核…人事分类…政治中立…)。
42、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43、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法国,英国)。
44、下列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美国,中国,日本)。
45、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上有(越级晋升制,考试,年资,功绩,综合)。
46、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近姻亲,三代以内旁系…夫妻关系)。
47、我国国家公务员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廉,绩,勤,德,能)。
48、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
49、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奖惩教育,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检查总结,计划安排)
50、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系统实施,设计,维护,需求分析,评价)。
5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
52、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
53、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
54、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经验决策,科学决策)
55、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领导决策,专家咨询,信息支持,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56、决策方案一般有(临时,追踪,应变,积极)
57、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58、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沟通,行政指挥)。
59、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
60、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口头汇报,个人观察,书面汇报,统计报告)。
61、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行政工作人员,组织绩效,信息,工作,财务)。
62、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质量控制,标准,成本,程序,计划)
63、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单向沟涌,双向沟通)。
64、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下行沟通)。
65、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组织结构障碍,心理与语言障碍,职位与专业障碍)。

名词解释:
1.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2. 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4.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5. 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 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下放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 行政区划体制: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2.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3. 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14.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5. 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6. 人事行政: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17. 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18. 职位分类制度:又称职务分类制度,是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序和所需要的资格条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然后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规范性文件的制度。
19. 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0. 行政决策参与: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1. 行政协调: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交通,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2. 行政沟通: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23. 行政指挥:指行政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其部属进行领导、指导和调度的管理活动。
24. 广义的行政监督: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25. 行政法规: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6. 行政规章: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7.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28. 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29. 行政方法: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总称。
30. 行政效率: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1. 公共组织纯净评估: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纯净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32. 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33. 政府再造: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纯净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