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化城寺的地藏转世金乔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化城寺又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金乔觉密切相关。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于八世纪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来到九华山。  初时,金乔觉夜则宿于东崖峰峭壁下一个深数米、宽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岩洞内,日则端坐于东崖峰顶的一块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们将金乔觉修炼之洞称为地藏洞,将其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洞。“东崖晏坐”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至今犹存。  八世纪中期唐至德年间,山民诸葛节等人上山打柴,见金乔觉闭目蜡足于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饥,深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动,伏地号泣,并自发捐款,买下了人家的地基,为金乔觉建寺。倡议发出之后,远近民众,应者云集,就连郡中上首僧胜瑜等也远道而来,拜金乔觉为师,并帮助他化缘,同建寺院,经数十年经营,寺院初具规模。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将寺院定名为化城寺。  金乔觉在化城寺落成后当了住持,声名曰盛,信徒日众。但金乔觉仍一如既往,苦行笃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们在他身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显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又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传说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是地藏在人间的化身,故在中国又称地藏菩萨为金地藏、地藏王。确是菩萨与修行相互印证,真身与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宝殿楹联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地藏宏愿,塑像虽显奇特,更突出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
九华山化城寺建筑特点和佛教地位
建筑特点:为明末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寺背倚虎形山,门前有放生池和石板广场、娘娘塔。
佛教地位: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开山祖寺。现兼作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存有历代文物。九华山许多大型佛事活动多在化城寺广场举办。
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 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
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