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4

唐代宗永泰年间,枢密使这一职位首次设立,由宦官担任,负责接收朝臣的奏章和传达皇帝的命令。


进入后梁时期,枢密使改名为崇政使,开始启用士人担任,并成立了崇政院。随后,后唐庄宗将崇政院更名为枢密院,崇政使也随之改称枢密使,枢密院与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尤其是军事事务。


宋代时期,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列为中央政府的两大核心机构,被称作二府。枢密院设有十二个部门,如北面房、河西房等,分工明确,负责军事管理和全国兵役事务。元丰年间曾有过废除枢密院的讨论,但神宗认为祖宗制度不可废,最终保留了枢密院。宋代枢密院长官由士人担任,而副职则多为武臣。起初,宰相不参与军事决策,但庆历年间对西夏用兵后,宰相曾短暂兼任枢密使。


在辽代,设有南北两个枢密院,北枢密院专管军事,南枢密院主要负责文官的迁调,类似于吏部。占领幽云十六州后,又增设汉人枢密院,管理当地汉人军马,隶属于南院大王。史料中提到,北枢密院主要负责契丹军,南枢密院则负责汉人军。


元代,枢密院的职责进一步扩展,除了军事机密和边防事务,还负责禁卫。枢密使虽然由太子担任,但实权落在枢密副使手中。战时,会在关键战区设立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处理军政事务。汉人担任副枢密使的情况非常罕见,只有极少数蒙古人信任的汉人能担任此职,如王约在1315年至1321年担任副枢密首长达七年。


进入明代,朱元璋在称吴王时期沿袭元制设置了枢密院,但在后来的统治中,枢密院被废除,改设大都督府来统辖军队。


扩展资料

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在近现代君主制国家中,也设有枢密院作为君主的顾问机构,如日本的枢密院、英国的女王陛下枢密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