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白银外流大大减少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2-05

引言:白银外流的严重性

清史记载,19世纪前期的中国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白银外流,白银外流量使包括硬币、纸币和存款在内的货币供应减少了9%-11%。据大概估计,1814-1856年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了中国白银总供给量的18%。

然而,从17世纪到1921年的其他时期中国并没有发生像这样的全国性的、长时期的白银外流现象。17世纪时白银供应因1661—1683年间的禁止海上贸易政策而格外短缺,其基本问题不是白银的不断增加出口而是白银的减少进口。

晚清白银

从1808-1856年间,大约有3.68亿银元的白银流出国外,而在1721-1800年间和1857-1886年间分别有大约1.73亿和6.91亿银元的白银流入中国。从1888-1898年间,中国的贸易收支转为赤字,但是海外华人的汇款弥补了这一赤字,因而白银仍有净流入。从1899-1921年间,除了海外华人的汇款外,马关条约所允许的外国借款和投资也弥补了贸易赤字,而使中国的国际收支成为正数。

19世纪前期的清朝政府几乎拿不出什么政策性工具来应付货币供给成长率减少的状况。19世纪中国的货币结构也比其后的中国或是同时期的英国更加受国际市场的波及。从1905-1911年,虽然银价上涨但仅局限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它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与1808-1856年间因白银外流而导致的全国性影响相提并论。此时,制钱不再像1808-1856年间那么重要了。

清朝银锭

此时,也有更多的纸币流通,并且清政府已开始铸造银元了。由于白银和制钱都变得较不重要,纸币转为最重要的货币,从而也将白银外流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当英国在19世纪前期因世界白银减产而面临货币供给成长率减少的情况时,它通过发行现代银行纸币来加以弥补。

另外,英国对制钱的依赖不多,没有经受中国所经历的那种强烈的银贵钱贱危机的冲击。印度大约在1820-1830年代早期之间,也曾经历过银价上涨和通货紧缩的情形。除了国内因素外,美洲白银流入量的减少也是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对华鸦片出口的急剧增加,印度的情势在1840年代中期已经大为改善。

鸦片贸易

致使清廷白银严重外流的因素:19世纪全球白银供应下降、鸦片贸易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六年,禁烟大臣林则徐曾主张种植鸦片以阻止白银外流;因而,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白银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鸦片来解释19世纪前期的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危机。中国使用的鸦片确实多于英国。

就英国方面来讲,1827-1839年间的消费量估计值约为每十万人1.62担。同期4.12亿中国人所消费的进口鸦片则为每十万人5.48担。因此,中国人均鸦片消费量大约是英国的3.4倍。

然而,尽管在1856-1886年间中国鸦片进口值增加了一倍,因世界市场有利于中国丝、茶的出口,本期白银的流入量为6.91亿银元;与之相反,虽然在1808—1856年间鸦片的进口比19世纪晚期少,但同期中国却有3.68亿银元的白银流出国外。

白银

在1790-1799和1820-1829年间,金、银的全球产量大概降低了大约50%,而后的鸦片贸易实则是被用来吸纳清朝的白银。尽管在这些政治剧变之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

大约自1755年起,除了云南和广西以外,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也因此直接受到19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的影响。直到19世纪晚期全球白银供应恢复时,英国才重新向印度供给白银。

与此同时,在拉美独立运动爆发后,怡和洋行和许多西班牙商人放弃了该地区的白银贸易,并转而开始从事鸦片贸易。西方国家开始不再向东方国家供给白银的1808年,也是中国市场上的银钱比价涨至官订比价之上的那一年,并且至少从1809年开始,中国的官员也注意到了白银的外流。

1814年时,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尤其是清政府供给的白银数量急剧下降;而这一年也是伦敦海关首次报导白银从中国流向印度的一年。只是,加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直到1827年以后中国才长期面临全国性贸易赤字。

林则徐

到了1833年,英国不但停止向印度供给白银,反而利用卖出的棉花吸纳印度的白银。也在这一年,林则徐说道:

“且以两害相较,使内地有人私种,其所卖之银仍在内地,究与出洋者有间。”

由此可见,清王朝在1833年以后所面临“白银外流”导致的日趋恶化的窘境。1856年,西方重新向东方供应充足的白银,清朝学者冯桂芬此时也对白银流向的突然转变以及银贵钱贱危机的突然舒缓而大为惊叹。

小结:当19世纪前期全球白银供给缺乏时,原来在17和18世纪中国比欧洲国家银价高昂的现象消失了,来中国套汇的白银也减少了。19世纪前期中国的银贵钱贱危机大约始于1808年,从1820年代起逐渐恶化,并在1844-1856年间达到极点;1856年之后,白银开始逐渐流入,银钱比价下降并保持在适中的水平,直到清王朝结束。

清朝官兵运输白银场景示意图

白银外流对清朝的影响是全国性的

许多学者认为19世纪的白银问题主要使清朝东南地区受到影响。尽管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各种货币的使用情况不一,但每个地区都用银。

然而,在19世纪前期进行小量的交易时,北方多使用以制钱为面值的纸币而南方多使用制钱,因为南方水运较为发达能够运输笨重的制钱。在进行大宗贸易时,北方多使用银两而南方多使用外国银元。在西南省份以及核心省区的某些边陲地区,由于运输上的花费,故而银两的使用多于制钱。正如身体有诸多器官一样,此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存在着许多区域经济体,但白银则好像血液系统一样将这些区域经济连成一体。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除了某些省铸币局为邻省提供制钱或者通过某些水路而使制钱得以在省际流通之外,省际之间的贸易不会使用制钱。同样价值的白银的重量与制钱相比,在19世纪前期约为150:1,也就是白银比制钱方便运达远方市场。就省内来讲,白银主要由城市供应;而位于省会的藩司是全省制钱的提供者。

清朝光绪年间白银

除了一些山区省份,在非山区省份的偏僻地方,也要依赖量轻值高的白银交易。除此之外,各省离开高层级的城市中心越远,白银相对于制钱的使用数量会逐渐减少,但是省内每个地方又都会受到由城市所供给的白银的影响,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首先,白银和制钱的比价由城市中的钱庄依两者个别的以及相互的供需关系决定。由于从18世纪晚期起整个经济就已使用白银来估价,所以,19世纪前期制钱的供需关系也受白银供需关系的影响。

2、其次,尽管80%—90%的庶民使用制钱支付赋税,但税额却是用白银计算;因此,税额也受到市场上银钱比价的影响。

3、第三,晋商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白银流通网络,18世纪下半叶以后尤其如此。这一全国性贸易网络又因量轻值高的鸦片进口而得以扩张。当白银外流时,即使边陲地区也会通过全国性的贸易网络而大受影响。

白银

4、第四,边陲地区的白银储量远比核心地区少,但却同样要用白银缴纳田赋或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某些边陲地区所受影响要比核心地区深。

5、第五,银价不停上涨的趋势各省大致相近。即使像新疆这样的边陲地区在1840年代也深受其害。

证据表明,像受到严重影响的东南地区一样,河南和山东的田赋收入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北方和西南地区的甘肃、河东、长芦、山东、云南、四川和广西等省盐课的下降程度与东南地区的两淮、两浙、广东和福建一样。直隶、湖南、江苏、山西、福建和江西等核心省区的士兵们也与诸如贵州、陕西和新疆等边缘省份的士兵一样,深陷银贵钱贱危机。从北方的直隶、山东和河南,直到南方的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和广西等地,都是盗匪蜂起。

小结:清朝从朝廷财政到普遍民众的经济活动大抵依赖白银,白银的显著减少对整个清王朝的影响是致命的。19世纪前期白银外流使整个清朝都陷入了贫困。

光绪年间银子

白银外流致使清王朝产生三大危机

到清朝乾隆末期,不仅是银的使用范围扩大,而且中国的耕地和人口也增加了一倍。然而,广泛使用主要来自国外的白银,已经成为这个成长中的帝国的致命伤。清帝国政府根本无法掌握白银的供给。尽管帝国的铸局也为庶民铸造制钱,而且政府也规定了银两的单位和样式,但是进口的银元也能够流通,甚至可以用来交纳赋税。

除了政府银库中的存银之外,大多数白银还是在庶民尤其是商人手中,因为几乎所有的白银都来自商人操控的国际贸易。事实上是钱庄而不是政府的银库在监控着货币的流动。

清军

危机一:白银外流致使清朝军事力量衰弱当19世纪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物价上涨的时候,那时候的银价整整上涨一倍之余,这给清政权的统治和市场领域都带来突然的冲击。与18世纪晚期白银增加的情况相比,19世纪前期清政府对军队、官僚、财政及社会的控制都严重衰退。

当时,清朝官方铸造的制钱主要是以士兵军饷和公共开支的形式流入贸易市场。为了对士兵有利,在市场上一两白银仅可兑换800文制钱,清朝官方却规定一两白银兑换1,000文制钱。而在银贵钱贱危机过程中,当市场兑换率上涨至1,500—2,500文时,士兵的军饷仍按官方旧制的1,000文支付。由此可见,银贵钱贱导致士兵们日益贫困,清廷的军事力量自然随之衰落。

清朝官员

危机二:白银外流致使清朝官员收入减少同时,清朝官员们的俸禄是以白银支付,其正常俸禄并未减少,但他们如果从事土地和商业投资,因为货币短缺,其收益也会减少,故而其总收入可能下降。另外,官员们经常被迫贴补短收的赋税。在18世纪,当市场上一两白银兑换800文制钱时,官员们在上交赋税时可以用他们剩下的200文支付运费、火耗和行政费用。

在19世纪前期的银贵钱贱危机中,即使通过使兑换率高于市价而多达每两兑换2,500文来收税,因纳税人不堪负荷,税收还是经常不足而需要贴补。由于官员们的收入减少以及税项短收,他们对行政的热情也因而松弛。

货币不足使许多人的收入减少,并且由于人们不得不使用更昂贵的白银缴税,朝廷税收包括田赋、关税、盐课及杂税等等都大大减少。大部分政府开支也用白银,由于官员们也得在钱庄用制钱换取白银,所需要的制钱量也增加了一倍。税收的不足助长了贪污,更进一步消弱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

货币短缺也影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失业使得流民的数量突然增加。盐商和大地主们因为收入是用制钱计算却用白银支付赋税,因此更是深陷其苦。失业的增加,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冲突以及税款的匮乏,都恶化了官、民关系,从而致使清廷频繁有动荡发生。

清朝太平天国起义

危机三:白银外流致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所有这些问题和紧张局势,再加上其他原因,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因而爆发。某些研究将从白莲教到太平天国这一系列运动归因于人口压力。而其他学者则暗示19世纪前期的经济衰退是一关键变数。鸦片的进口则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从而引起太平天国运动。

事实上,货币短缺的原因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减少以及全球白银减产等等,而不仅仅是鸦片进口量的增长。在社会冲突的发展过程中,银贵钱贱危机比经济衰退影响更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