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封建社会地现代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8-04
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化
这是傅衣凌先生访美期间,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稿,后经范寒山先生整理,发表于香港《抖擞》杂志第38期。
(一)

主持:今天是一个非正式的座谈会。我们很高兴能够请到傅衣凌先生来跟我们讲一下同中国封建社会有关的问题,比如: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定义和性质;

二、中国封建社会同欧洲和日本的封建社会的不同之点;

三、我们通常所谓的封建遗毒和封建包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以甚么形式表现,它们同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甚么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社会上的关系。

这都是大家今天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傅先生对这三个问题作扼要的介绍之外,我们也可以就这三个问题,或有关问题提出问题,请傅先生替我们解答,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傅先生的谈话内容发表个人看法,或提出补充意见。

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使我们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大堆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对将来怎么办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还有,我们很高兴王浩先生也能够赶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这将使我们讨论的内容更加充实。

现在就请傅先生先给我们讲点背景知识,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

(二)

傅衣凌先生;今天,我没有什么准备。主要是同大家见见面。交换一些看法。

这次我个人来到美国,差不多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谈的问题,一大半都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来美之前,有一位在加拿大的朋友写信给我说,你对封建社会的看法,在美国那边恐怕不易为人接受,这点你必须做好准备。不过,我们既然是谈学术问题,最好还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来谈,来相互交换意见。

“封建”这个名词,早在中国周朝就已使用了,如“封建诸侯”等。但是。现代历史科学上所谓的“封建”,根据我的了解,周代的分封制度和欧洲,日本所谓的封建社会是不大一样的。因为周代的封建制度,主要是从政治立场来考虑的,比如“分封诸侯,以藩屏周”,来保卫周天子。但是,欧洲中古的封建制度,不仅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还具有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意义。

中国使用“封建社会”这个名词,我想最早是在二十年代,还是从日本那边翻译过来的。后来到1927、1928年大革命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史论战”,关于封建社会的争论就更多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主张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周朝为止,秦以后不再是一个封建社会,有人主张此后的中国社会是个士大夫社会,有的主张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等。到底秦以后的中国是个什么社会,大家好像是在猜谜一样,得不到一致同意的结论。

后来又经过了“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经过大家反覆研究,大体上认为封建社会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来看。换句话说,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农民不占有生产资料。在这种基础上,地主和农民通过这种土地占有关系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叫做封建关系。这种封建社会,其经济特徵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就是以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体。这时虽然有商业活动,但只能算是地主经济的补充而已。

这里牵涉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问题。到底中国封建社会始於何时?这个问题,现在国内史学界的意见很不一致。从二十年代起到现在七十年代为止,还是没有定说。比如,去年在长春召开一次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会上大家意见很多,有的主张中国的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即赞成范文澜的主张,有的主张在春秋战国之交,这是郭沫若的见解,有的主张始于秦汉时代,有的主张始于东汉,还有人主张始于魏晋南北朝,如尚钺、何兹全等。总之,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没有解决。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同马克思所讲的欧洲和日本的所谓“纯粹的封建社会”不同。因此,我将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西周,终于春秋战国,叫做领主制的封建社会,秦汉以后为第二个阶段,是一种地主制的封建社会。从政治权力方面来看,前一个阶段是以地方分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后一个阶段是以中央集权制为主的封建社会,政权操于各地地主之手。比如《史记》里所说的“武断乡曲”,就是指这些人,也就是所谓的“土豪劣绅”,地主经济就这样一直发展下去,直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后才没落,但是,甚至在解放之前,还存在着这类地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秦汉以后,虽然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制,但经济上还是地方分权制,换句话说,各个地区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名义上受命于中央,实际上自己可以作主,所谓“天高皇帝远”,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在这种地方分权制度之下,土豪、士绅是地方上的主要政治和社会力量。

因此,我把秦汉以后的地主分成两类:一类为身份性的地主,这类地主享有特权,如豪门世家和贵族;另一类为非身份性的地主,同特权无关。但是这两类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并非绝对统一。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捐纳制度等来选拔人才,因而使

封建社会上各个阶层中的优秀人物都能加入政府。这种人物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种封建社会还能够延续下去。基于这一原因,我主张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弹性的封建社会,同欧洲和日本的纯粹封建社会不同。后者是以庄园土地制为基础,有土地就一定有特权,没有特权就没有土地,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商人、农人都可以买地,甚至社会最下层的贱民,只要有钱也可以买地,这显示身份制与经济权有分离的现象。

此外,在地主经济之下,中央政府不仅通过国家机器如政权、法令等来统治农民,更重要的是,通过地方上的乡族势力如大家族或有名望的人物来统治农民。这种乡族势力使中国封建社会变得非常坚韧,不易摇动根本。乡族势力在地方上办理义庄、义田、义学,类似现在的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险,可以发挥缓和阶级分化的作用,使阶级矛盾不大容易激化。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阶级关系,不像欧洲中古时期那样的不可调和,比如,在中国,封建地主和农民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在欧洲,封建领主和农民截然对立,是不可以相互转换的。不过,地主与农民相互转换的这个规律,目前还是个大问题,有待探索。

这种通过占有土地取得权力的封建关系,今天虽然被摧毁了,但其残余的影响力还是相当的大。比如,目前国内所讲的特权制度、走后门、搞关系等现象,我看都或多或少地和旧的封建残余有一定的关联。因此,为了搞好四个现代化,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同中国封建社会有关的各种问题。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主要还是让大家来讨论,我很想听听你们在国外的人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梦幻西游龙太子 | 六级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我们在上一章已考察了第一种“封建”概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列和比较中、西“封建社会”的概念。
一、“封建社会”概念在中国的由来

中国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被敲开国门,有关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性争论便成了绝响。不满现状,立意改革的人们越来越不再瞩目于古代,而是效法西方,信仰“进步”,瞩目未来。但是,“封建”这个词却并未消失,而是反而渐渐获得了新的含义而流行于社会。

“封建时代”的概念

“封建时代”的概念是在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较中提出来的。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的第17册(6月8日)和第26册(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为“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其间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的相同点最多,即同为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此时政府(即贵族)的权力甚重,过于国君,就像欧洲所谓“少数共和政体”或“寡人政体”,尤其是接近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又由于作为此社会中之一部分的贵族于平民也甚相亲,所以也可以视这一贵族政治时代为民权稍伸时代。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异点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显著不同是欧洲自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仍为列国处在分裂状态,而中国自两汉以来却永为一统。中国与欧洲的国体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从春秋以后则截然相异。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二千年循其轨而不易。虽然西汉有七国之反,晋有八王之乱,明有燕王、朱宸濠之变,但都为时不长,不构成列国之形。至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镇,也都是涌乱一时。所以,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考察其原因,一是因为儒教被定于一尊;二是因为种族的界限在中国不严,不同种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渐渐就没有了差别。至于一统与列国孰优孰劣,则前者利于安民,后者则由于竞争而能发扬民气。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第二个显著不同是∶欧洲有分国民阶级之风而中国却没有。与世界万国不同,中国历来此风不盛,至汉以后,尤绝无之。布衣卿相之局已是司空见惯。魏晋九品中正制虽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流弊,但这并不是创立这种制度的本意。至于唐以后设科取士,下层平民更是可以“平地青云”。虽然还有皂隶奴才不许登仕版之禁,但这些人其数甚微,不能目为一种阶级。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战国时各国不能不延揽人才,敬礼处士,招致客卿,从而破除了世卿的藩篱,而孔子、墨子等圣哲,又都大倡平等之义,孔讥世卿,墨明尚贤,他们的门人弟子多出身微贱,遂使天然阶级之陋习一扫而空。然而,中国无阶级这一情况也是有利有弊,利在国民比较平等幸福,弊在没有竞争,相博而不能使“民气日昌,民智日开”,又由于“被治之民”中的潜在不满者有渠道可以上升为“治人之人”,得到富贵,所以“民气不聚而民心不奋”。

梁启超认为∶尽管统一与分裂,有阶级与无阶级各有利弊,但如果按照文明的公理,则还是以“合邦统一”与“无阶级”为优,所以说,中国的进化,实际上远在欧洲人二千年以前。但为什么现在拿中国与欧洲文明相比却有了天壤之别呢?这是因为在春秋以前中西相差不远,在这之后却是∶初期中国骤进而欧人如旧,后期则是欧人骤进而中国如旧。比方说,西方在古希腊即有民选代议之制,而中国则从来没有听说过,民众也从不自伸其权,这就是由于一统闭关和无阶级而自安之故。因而初看起来,恰恰是学理上的文明阻碍了事实(物质)上的文明。但实质上,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善用此学理。梁启超最后说∶

“此后社会上之变动,将有不可思议者,数千年之无阶级,俄变为有阶级矣。二千年之停滞,既不可以得进步,今日当于退步求进步,或者我中国犹有突飞之日乎?”i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在上世纪末发出的对于本世纪的相当准确的预告。中国不久就进入了一个广泛动员,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时代,而在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社会变动”之后,直到今天——在已经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门槛的今天,我们也许才可以说,中国看来已经在退出这一过渡时代,而走入一个比较平静相安,经济发展和自然分流的时代。

在梁启超看来,封建时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不衔接的,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多年可以名之为“统一时代”或者说“无阶级时代”。严复的看法稍有不同。1904年,严复出版了他翻译的英国学者甄克思(E.Jenks,1861-1939)的一本书,该书原名为《A History of Politics》(直译为《政治史》),严复易名为《社会通诠》,这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该书主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谈政治。在为该书译本写的“自序”中,严复感叹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差异。他接受甄克思的观点∶认为社会进化都是由图腾社会(Totemistic Society )或“蛮夷社会”,进到宗法社会(Patriarchal or Tribal society),再进到今天欧洲的军国社会或“国家社会”,而在宗法社会与军国社会之间,还有一个封建时代。验之于中国历史,严复认为∶中国从唐虞以来直到周代,这两千多年“皆封建之时代”,而宗法也于此时最备,而秦“郡县封域,阡陌土田”,虽然是侵夺民权,属“霸朝之事”,但“迹其所为”,还是要由宗法社会转向军国社会。然而,由秦至今又过了二千多年,今天中国的政治、风俗以及思想文化,都还是未脱宗法。这样,严复就实际上认为中国有四千多年是处在宗法社会之中,而宗法社会又可分为两个时代∶周以前是封建时代,秦以后则是一个向军国社会转变,却仍未脱离宗法社会的时代。ii 中国有史以来的四千多年为一纯粹、完整的单元以及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观点,于此都能发见端倪。

总的说,“封建时代”的概念直接产生于中西比较,并且主要是由西观中;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历史学上的时代概念,未离史学范畴;它也基本上是从政治(国体)的角度观察,而未涉经济形态;观察比较者的意思虽然是有感于中国相对于西方来说的不进或缓进,但并不是 要为直接行动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这里所用“封建”的含义与古义基本相合,并无意义上大的转折,所以,论者对西周为封建时代决无疑义,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会”概念的提出

由于我们不是要探讨“封建社会”概念偶尔和个别的使用,iii 而是要探讨在对“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认真说明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系统解释,所以,我们发现,在这一意义上,“封建社会”概念的首先提出是在1929年,而恰恰是在这一年提出这一概念应当说是耐人寻味的。

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国共分离,农运、工运等群众运动遭到压制,革命转入低潮,大批热血者不得不重返书斋。1929年,陶希圣在《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上发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亡命日本的郭沫若以“杜?”的笔名在《东方杂志》1929年第26卷第8-12期上发表“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当年陶希圣还在新生命书局出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由此揭开讨论中国社会历史的一幕。iv

陶希圣在其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的革命,到今日反成了不可解的谜了。革命的基础是全民还是农工和小市民?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是几个列强和几个军阀?”v
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这其中有封建生产力组成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有地主经济的积累及投资(这涉及地主经济的转化等)问题;有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发展能力,发展前途问题;有封建社会中的城市是否对立于乡村而成为发展的重大动力问题;有不同的封建政权结构有何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问题;有中西国家在封建时代是否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家庭模式,并从而影响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农民阶级在封建社会中的斗争并不总是被迫反抗,而是有时也具有主动进攻,为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标而奋起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回答不一定正确,或者不一定使人信服。但本书的主旨主要是寻找一个研究的新角度、新方法,即通过比较,破除发展的西欧模式,从全世界范围内讨论封建社会的发展能力、发展前途问题。尽管这一工作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待讨论,许多思路还要统一,但本书作为一个奠基的尝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结论,详见各编,此处从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