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8-13
ikedwoefjfiwoiwefruiuiwruwerue额外iurewrweuu7eiei诶热uueirwqeirei诶我日俄日诶恶意热液诶有唯一唯一聚。
第2个回答  2013-11-2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望采纳,纯手打!!!!!!!!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取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完善自己!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切不可强行的改变对方的志向。”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1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谢谢,回答完毕
第4个回答  2013-10-07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谢谢,回答完毕
第5个回答  2013-10-07
[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论语》中“子曰”都是指孔子。 2、说,同“悦”。
3、人不知,即“人不我知”,别人不了解我。
4、愠,yun,怨恨。
5、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en)。
6、三省,“三”表示多次,“省”(xing),自我检查、反省。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古汉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学过的东西,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许多次检查自己--给别人出主意却不讲忠信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讲授过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课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1、 孟武伯,人名。
2、 唯其疾之忧,即“唯忧其疾”。疾,指品德行为上的毛病。全句意思是为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如果做子女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就是懂得了孝道。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要知道做父母的就是担心自己子女的品行不好啊。”
[课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阖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与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 [注释]
1、巧言、令色、足恭,花言巧语、为讨好别人装得和颜悦色,过分的恭恭敬敬。巧,虚,做作;令,美;足,过分。
2、左丘明,春秋鲁国人。相传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耻,以为耻,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
3、丘,孔子名丘,字仲尼。
4、匿(ni)怨,把怨恨藏在心里。友,同……为友,作动词用。
5、颜渊季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季路,又称子路。
6、盍,何不。
7、愿车马衣轻裘,“轻”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文并无。裘,皮衣。
8、敝,用坏,穿坏。
9、伐,夸耀。善,这里指本领。
10、施,加。
11、安,使……安,文言词语的使动用法。下文的“信”、“怀”,就是“使……相信”、“使……心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为讨好别人装得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对人把怨恨藏在心里,而表面上却同他交朋友,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颜渊和季路陪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们共用,就是用坏了也没啥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在人前夸耀自己的本领,不把劳苦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很希望能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年老的人要使他们得到安适,对朋友要使他们信任我,对年轻人要让他们心向我。”
[课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弘毅,坚强有毅力。
[译文]
曾子说:“有识之士不可以不意志坚强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征途遥远。把实行仁义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个任务还不重大吗?为此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这样的路程还不遥远吗?”
[课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第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地名。
2、无所成名,没有什么名声。
3、御,驾车。
[译文]
达巷地方有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啊!有那么广博的学问,可惜没什么名声。”孔子听到后,对他的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去呢?去驾车吗?去射箭吗?我还是去驾车吧。”
[课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以上《宪问》) [注释]
1、 石门,地名。 2、 晨门,早晨开城门的人。
3、 奚自,即自奚。奚,何。
4、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那个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人吗。是,代词;与,同“欤”。
[译文]
子路在石门投宿,第二天清晨进城去。开城门的人问他:“你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先生那儿来。”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人吗?”[课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以上《卫灵公》)
[注释]
1、 卫灵公,卫国的国君。陈,同“阵”,指军事。
2、 俎(zu)豆,古代祭祀用来盛肉食的器具。
3、 明日,第二天。
4、 子贡,孔子的学生。
5、 善,使……好。利,使….利。这两字都是文言词的使动用法。
6、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7、 事,给….办事.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对他说:“祭祀等仪式方面的事,倒是听说过一些;打仗列阵的事,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义。孔子说:“做工的人想要把事情干好,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要想实行仁政,住在一个国家,就要给那些贤能的官员做事,同那些讲仁义的士大夫们交朋友。”
[课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又亦何常师之有?”

(以上《子张》)
[注释]
1、 公孙朝,人名,卫国士大夫。
2、 未坠于地,意思是还没有消失。
3、 在人,在人间流传。
4、 识,同“志”,记住。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子贡答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传统并没有失传,还在人世间。有才能的人记住了那些根本实质,没有才能的人记住了那些细枝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的思想传统,我的老师什么不学呢?又哪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应为没有原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