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5
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与俩者相比,宰相并非官职。宰相是辅佐帝王的,是管理国事最高领导者的辅助。
第2个回答  2020-11-05
丞相;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
宰相;辅佐皇帝掌管国事的最高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相国;相国作为一个正式的官称出现要比丞相早,相国和丞相是两个不同的职位。并且丞相最初出现是相当于相国的副手,相国的地位要高于丞相
第3个回答  2020-10-12
一、 相国(相邦)

相国这个职位,和丞相并不完全相同,早在春秋晋国时期已有之。先秦时,这个职位的名字叫“相邦”。后来多国开始设此官职,代表人物比如被拜为鲁国相的至圣先师孔子,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以横破纵、先后任秦魏两相的张仪等等。后来秦始皇认为相邦权力太大,几乎占据了军事、政事的所有大权,便干脆彻底废除了相邦一职,所以李斯也只是做到了丞相一职。

时至西汉,刘邦再次设立相邦一职,但避刘邦名讳改相邦为“相国”,相国一般仅设一人,而丞相则分设左、右。《史记》有载:“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被萧何设计诛杀,萧何有功,从丞相升为相国。这事说明西汉时期,相国的职位是在丞相之上。东汉时期,通常不再设相国一职,但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跋扈的相国——董卓。后来,曹操掌权时,献帝又不再设相国,任曹操为丞相,蜀汉亦设丞相而不设相国。而到了后世,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一般由权臣担任,而之后的朝代,几乎不再设立相国一职。

二、 丞相

丞相和相国一样,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的“丞”字就是“辅佐,辅弼”之意,在秦国任樛游为第一位相国时,设立了左、右丞相来辅佐相国。可见,丞相原本的职责,就是辅佐相国处理政务,位在相国之下。一般认为,丞相一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的实际职位是“太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但在和《封神演义》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称呼姜子牙为“姜丞相”,就不是很严谨了。

秦始皇时期废了相国一职,设立三公九卿的制度来削弱相权。西汉初期,袭承秦制,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位高权重,有时亦设立相国(如萧何),常独揽三公之事。汉武帝时期,废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相权,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禄秩提高到与丞相同级,三公则成了“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之间相互牵制,均是朝堂之中最高的官员。哀帝时期,罢丞相,置大司徒。

东汉光武帝把“大司马”改回“太尉”,去除官名中的“大”字,所以东汉的三公就成了“司徒、太尉、司空”。由于官职经常改名,“三公”具体是哪三公,三公中谁的地位最尊,每个时代不一定一样,哀帝时期,太傅一职,位在三公之上,而在隋唐时期,“三公”多为加衔、称号,实权多在三省六部手中。东汉的“三公制”延续到末年,董卓跋扈再次设“相国”。到曹操时代,又恢复了“丞相”
第4个回答  2020-10-12
丞相为官名,宰相为一种制度。二者区别如下:

丞相是中国古代正式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扩展资料: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而宰相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

宋朝的时候,宰相成为了官民,明朝的时候,丞相的称呼消失了,皇帝亲政,但是却设立了大学士,被称为辅臣,清朝的时候,出现了内阁,军机大臣等等,其实从权利上来看,这人就是所谓的宰相了,只是称呼发生了改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