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说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文言文中“大”字的解释有几种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2 指大小的对比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4 年长,排行第一: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5 敬辞:~作。~名。~手笔。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7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2. 大称其才的称是什么意思古文

(动)称赞。

chēng

①<;动>;称量;衡量。《汉书·枚乘传》:“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铢、石:皆重量单位。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②<;动>;举;举起。《诗经·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觥:犀牛角制做的酒杯。)

③<;动>;称赞;赞许。《原毁》:“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④<;动>;称述;称说;说。《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⑤<;动>;称作;号称;称为。《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⑥<;动>;声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

⑦<;动>;呼;呼唤。《冯谖客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⑧<;动>;扬名。《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chèng

<;名>;称量轻重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时则训》:“角斗称。”

chèn

①<;形>;相当;相配。《伤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所闻。”

②<;动>;适合;符合。《与妻书》:“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称兵】举兵;兴兵。

【称贷】借债。《盐铁论·国病》:“富者空藏,贫者称。”

【称举】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令在上位,管中事。”

【称觞】举怀祝酒。

【称庆】庆贺。《北史·魏德深传》:“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

【称意】合乎心意;满意。

【称旨】符合皇帝旨意。《汉书·孔光传》:“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由是知名。”

3. “力气大”用古文怎么说

力大(例如:力大者搏,齿利者啮,爪刚者决……见《新唐书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又如:犹鹰扬焉,禽之,弱者易获也,其力大者,必借人力。见《元史 列传第六十一 姚燧》)

力巨(例如: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见唐代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

力甚巨(力气很大。例如:丙申,始制象轿。吏部尚书刘好礼言:“象力甚巨,上往还两都,乘舆驾象,万一有变,从者虽多,何力能及!”见《续资治通鉴 卷一百八十五 元纪三

》)

另外,成语中形容力气大的有:力大无穷、力大无比、力能扛鼎、力敌千钧、力可拔山,带有夸张的色彩。

4. 大家 用文言文怎么说

大家:诸位、众位、列位;

你们:文言文代词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是复数还是单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我和你们尽全力来除去险阻。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力量衰竭我们的力量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文言文中有了表示不止一人时,可在代词后加上“辈、侪、属、曹、等”字,如:我辈、吾侪、若属、尔曹、汝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我辈”等不是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它们只是短语,如“我曹”的意思是“我们这些人”。“我们”仍是从“我”翻译出来的,“曹”字翻译成“这些人”。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你们这些人都将被(刘邦)俘虏。

所以表示现在“你们”的意思,文言文可以直接用“尔、汝(女)、若、尔”等,为了表示明确,也可以用“尔等、汝等、尔曹、汝辈、若属”等短语。

5. 树说 文言文

【原文】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李东阳集》

【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才,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