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把自己的陵墓早早选在昌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他本是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后来经过靖难之役打败侄子朱允炆夺取了皇位。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逝,朱棣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于是他决定逐渐陵墓,先安葬徐皇后等自己百年后再同皇后合葬。

按照中国安葬习俗,子随父葬,一代代传承下去,朱棣的陵墓应该在他父亲朱元璋的孝陵附近,但是朱棣却派人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选择墓地将父亲朱元璋一个人抛在了南京。

朱棣为什么要去北京安葬?

民间的说法是朱棣是不敢安葬在南京。朱棣是造反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朱允炆是朱元璋定下的接班人。朱棣害怕死后见到朱元璋无法交代,干脆一走了之跑到千里之外的北京长眠,这样父亲就找不到自己了。

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朱棣当时有没有这个想法不得而知,不过古人迷信,再加上朱棣做贼心虚和惧怕父亲,因此这一说法很很合情理。

其实朱棣之所以选择安葬在北京,更主要的是他对北京的感情和迁都的想法。

朱棣在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到夺取皇位,他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早已经习惯了北京的气候风俗,对于南京他早已经淡漠,甚至于不喜欢南京的江南生活,对北京无比怀念,因此他希望永远待在北京。

并且这个时候边境蒙古不断进攻,南京远离边境,无法有限反击。因此朱棣想迁都北京,从而以天子守国门,保卫明朝天下。

因此在徐皇后病逝后,他选择在北京选择修建陵墓。

为此朱棣派出礼部尚书赵羾及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去北平寻找“吉壤”。可他们费尽心思耗费两年时间寻找的四处风水宝地全被被朱棣否决。并且否决理由十分可笑。

第一处是口外的屠家营。朱棣看后马上否决,朱棣表示,屠家营,自然都是屠户,而我姓朱,朱就是猪,猪最怕屠户,你们这是让我们老朱家等着挨宰不行。

第二处是昌平西南的羊山。朱棣听了感觉不错,可是一详细打听在这里有个村子叫“狼儿峪”,在这长眠的是朱家皇帝,猪身边还有狼那不是等着被吃吗?这里也不行。

第三处是京西的“燕家台”。“燕家”与“晏驾”谐音,这是诅咒皇帝死不行。

第四处是京西的潭柘寺。朱棣认为此处山间狭窄,不广阔,不利于子孙发展,同样不行。

这四处地方都是几个人风餐露宿,费尽心思找出来的风水宝地,全被朱棣否决了,这还怎么找。

在大家都没办法后,选址工作队伍中的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有一处“ 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是一处风水宝地。

朱棣听说后亲自前往,他一看到黄土山群峰耸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心中十分高兴。又听说黄土山前面有座村子叫康家村,东边是一条清澈的干水河。朱棣更是大喜众所周知猪吃糠和泔水,这里有康又有干水,这不是最适合自己的风水宝地,自己的后代永远有吃的,说明自己后代可以永坐皇位,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陵墓选在这里。不过他认为黄土山的名字太土,恰巧这一年是他五十整寿,于是他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这就是天寿山的来历,此后明朝的皇帝都将自己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于是形成了著名的明十三陵。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选定在昌平的天寿山(原名黄土山)营建自己和徐皇后的陵墓,是永乐七年(1409)五月的事情。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呢?因为当年三月,成祖在靖难后第一次回到北京巡视。此前,他已令礼部派堪舆术士在北京周围选择陵寝地点,选中了北京西北方向、军都山脉中的黄土山。五月时成祖亲自到黄土山查看地点,便拍板决定了。

陵寝地点的选择,或许是朝廷中枢长期讨论的结果。因为此时离成祖的结发妻子徐皇后于永乐五年七月去世,已经快到两周年了。最终徐皇后不像明太祖那样葬在南京周围而是葬在了北京,宣示将来必定迁都北京之意。不过,最终正式决定迁都北京,又要到七年之后的永乐十四年十月了。

【明长陵航拍图,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

其实成祖早在永乐元年正月便定原北平府为北京。永乐四年闰七月,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明太宗实录》卷57)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最后一次回到南京之际,令群臣讨论此事。虽然《明太宗实录》呈现出一幅百官一致上书同意的模样,但据明末清初史家潘柽章考证,当时河南左布政使周文褒、右布政使王文正等人曾上书反对,被成祖贬为均州太和山(武当山)道观的佃户。之后永乐十九年三月三大殿焚毁一事后,主事萧仪甚至上书表示北京“为金元故都,非中原之都”。 可见迁都北京虽出自成祖之意,但朝廷内部存有阻力,也不是旦夕可定的事情。

此外,迁都的时机当然也与北征蒙古、开会通河等大事的时间点有关。最终 首尾迁延十余年,永乐十九年才完成迁都,因此看起来选定陵寝地址一事就远远“早”于迁都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