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远离人生的耻辱,贵在知耻而有羞耻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15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无道,谷,耻也。耻辱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涵。知耻,作为人生最可贵的人格品质,实是视非仁而为、非义而取为人生的可耻,耻于不若人。

人有羞恶之心,便是知耻的羞耻之心。人若无耻,则将肆无忌惮,丧失原则和底线,而无恶不作,怙恶不悛。知耻而感到羞耻、可耻,作为人生最可贵的人格品质,乃可以非道不为,非义不取。知耻而有羞耻之心,作为人格最不可弃的德行坚守,实是视非仁而为、非义而取为人生的可耻,耻于不若人。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人生之耻的论述,对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耻之人格价值所在,人生羞耻意味着什么。

就耻之于人性的价值,孔子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奠定了中国人性耻辱观的修为根基和工夫内涵。在《论语》中,这些论说分别是:

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上面关于耻的论说,构成了孔子耻辱观的基本价值内涵。这一耻辱观的意蕴,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耻的人性修养工夫则传承至今,一脉相承。

耻于无所作为而名不称,就能尽己性命。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士君子之所以能够“行己有耻”,乃在于勇于承担责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

人的一生,就应该有所作为,尽己性命的本分,尽人事之当为。人生有志者,贵在有耻辱感,耻于一生庸庸碌碌、浑浑噩噩。

这一知耻之耻,主要体现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思想意旨。有“疾没世而名不称”之耻,便能立德、立功和立言于世,使自己的一生不枉做人一场,不愧于人性的高贵品质,实现功成而名遂。

想成为有梦想、有志气之人,若能有耻于无所作为而名不称之心,便可于当今之盛世坚持弘道而积善,努力成功而光大名誉,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人生的辉煌。

在孔子看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现实社会和伟大时代给予你施展抱负的平台和舞台,自己不珍惜而丧失机会,以至于因无所作为而落入贫贱地步,岂非人生的可耻之事?

人生基于知耻而来的有所担当,必能让自己勤奋好学而“博学于文”,丰富知识,提高本领,提升素养。要博学于文,就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于文而约之以礼,便是有理想、有节操之人。

有道德,有志向,有本领,必会成就功名,实现功德彰著,岂能不发达?人有羞耻之心,则必羞于为不善,耻于非道义之为。人生之知耻,在于耻不能尽己性分或人事所当为,而非耻于功利之得。

这一人生价值上的耻辱观,又是“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的人生操守。对于人生有为而言,能为可贵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所耻者,在于不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而为世俗功名利禄所左右、异化。

在人生修为的知耻上,君子所耻者有“五耻”。这里的所耻者,皆是耻于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能为和责任。

在先哲看来,少称不悌,为耻;壮称无德,为辱;老称无礼,为罪。人的一生中,弗知而不问,不能行而言,虚而饰其辞,非当而居之,过不能改,行不能遂,慕善而不看齐,无功而受厚禄,皆是耻辱之为。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言不当言,言不逮实,行不笃诺,独断专行,以及为政无道,富己而不能裕民等,皆是人生的可耻者。

人知非义而有耻,必惕然动于心中,而赧然见于神色,瞿然形于四体。无耻则无觉,无觉必无羞耻感。一个人若能有是耻心而能充之者,便是千百之一英雄豪杰。

从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论说上看,“有耻且格”是知耻而非仁义不为,坚持改过而迁善。相反,“民免而无耻”,便是不能藉由确立耻辱价值观而达致好善恶不善的心性自然。

继承于孔子的这一耻辱观,孟子认为“耻之于人大矣”。知耻的人生修为,乃是人生的入道之端。人知非义而有耻,必惕然动于心中,而赧然见于神色,瞿然形于四体。无耻则无觉,无觉必无羞耻感。一个人若能有是耻心而能充之者,便是千百之一英雄豪杰。

人生的知耻不若人,是在自责:我与圣贤同为人之一类,何为我不能为圣贤?人耻其不能而为之,就可积学成智,积善成德,积业成功。反之,不耻其不若人,则何有若人之行。人的一生,若是不能以己不成善、不努力为耻,便是自暴自弃。

人心一旦有了耻辱感,便能勇于承担,而不断充实自己。在《论语》看来,人内心的惭悔、羞愧、羞辱、忧患和“病无能”,都是知耻的心理体验。在孔子看来,富贵和发达,固是人生之乐求,但是心有羞耻感,正道而行,方能不做令己蒙羞之事,而远离耻辱之患。

人生的可耻者,莫过于“不义而富且贵”。在《论语》中,此既体现为“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体现为“邦无道,谷,耻也”。邦无道而富贵,必是忤逆人性正义价值之为,故为可耻之事。

知耻者,为人处事必衡之以道,度之以时,而严守人生之节操。在度身度世上,若是道所不废,时有不可违,则受禄而可无惭。不能择道而仕,或不计仕之无道,皆是贪图利禄之私。

人的一生,若既无乘时行道之志,又无扶危定倾之力,无以心安理得,岂可不为之感到羞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