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公的世界,承认平凡的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很早就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但是鉴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并算不上丰富,加之思考能力也有限,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准备,现在总算勉强有些思路吧。

近两年,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很多原本是客观、中立的观念被过分渲染、甚至歪曲,无视事物的本质,动辄就与“成功”相关联,并赋予之正能量,从思想上对我们进行道德绑架。

然而,成功毕竟是少数人经过极大努力才有可能获得的一种人生状态,绝大部分人还是平凡而普通的,过度的追求成功,急功近利,只会让人陷入浮躁。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何不大方承认平凡的自己?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资源累积的过程。

所谓成功,是一种基于人生资源分配下,通过努力所达到的某种人生状态。一个人所能获得的人生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能调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人生资源的分配,几乎都是不公平的。

人生资源大致分为两类:先天资源和后天资源。

先天资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往往是由于血缘关系所继承的,是父辈、甚至祖辈积累至今的资源总和。比如王思聪,年纪轻轻便拥有了绝大部分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资源。

先天资源是每个人天生便被赋予的,决定了人生起点的高度。

而后天资源,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并积累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获取后天资源的“可支配成本”几乎是一致的:时间成本。但是 后天资源的积累程度取决个人的“时间投入”以及所投入时间背后的“思考”。

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受人类行为影响最小、最为公平的一种资源分配,通常我们把“有效投入时间成本进行人生资源积累的过程”称之为——奋斗。

当然,一个人一生所积累的资源和取得的成就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非常复杂的人类综合行为所产生的最终结果。

我们无法去衡量这一过程或是从中总结出任何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

唯有这种复杂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一些还算具有借鉴价值的方法论,是我们可以总结和探讨的。

竞争是一种时代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蔓延,但同时也扭曲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总是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但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是我们都学会了对它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几乎人类社会所有的教育体系都促使我们去竞争,这也反映了人性对竞争的痴迷。

成绩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竞争力的精准测度,分数最高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学校几乎是用同样的方法教授每一个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

无法安静地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而在考试和作业上出类拔萃的孩子最终都是在这个怪异的、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学术界里找到个人定位。

越是高等教育阶段,这种现象越严重。

优秀的学生自信地“往高处走”,直到竞争激烈到把他们的梦想吞噬殆尽。高等教育是一场困局,在高中时对未来有宏伟规划的学生,最后却陷入了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侪在传统职场上的竞争。

为了获得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墨守成规之人的特权,学生或者家长要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并且学费仍在飙升,涨幅持续超过通货膨胀。

为什么人们非要一较高下呢?马克思和莎士比亚给出过两种几乎相反的答案。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由于物质环境的差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观点与目标截然不同而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

而莎士比亚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所有的斗争者都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由于没有什么好争的,所以他们为什么而斗争不得而知。

《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篇就说:“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这两家人差不多,但是他们互相敌对。随着矛盾升级,他们甚至变得更相似。直到最后,他们也忘记了最初矛盾产生的原因。

在所有人类冲突的戏码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每次面试时都会问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挑战面试者的智力,因为每个人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人赞同的。它也挑战面试者的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不为众人认同的看法,这需要勇气。

然而绝大多数人很难回答好这个问题, 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很强的创新思维。

在《从0到1》一书中,把成长和进步分为两种呈现形式: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

水平进步,也可以称之为广泛进步,是指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这种进步是绝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和学习都能够达成的。

因为水平进步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积累或者熟练的一个过程,比较具象化,人们也很容易想象,学习模仿是人类最擅长的能力之一。

垂直进步,也可以称之为深入进步,是指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能完成这样的突破,这样的成长完全取决于个人。

因为垂直进步需要人们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是没有任何经验基础,无法预知结果的。这种进步完全取决于个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深入思考,勤于实践,最后甚至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才能有所突破。

“结果导向”这四个字,几乎被这个时代的每一家公司都强调了无数次。我个人并不否定这种观念,只是认为这种观念在传递和接收的时候被过分渲染,缺乏对于结果辩证的思考。

在任何一个完全陌生的邻域内,往往刚刚才建立起来的方法论,就会被新的认知所推翻。 “对”——只不过是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而“错”——才是常态。

因此,过分重视结果,重视所谓的对与错,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思维方式。

现在,很多人都是“结果导向”型选手,在他们的观念里,认定了结果就代表一切。

可是,结果就真的能代表一切了吗?

首先,结果是复合型的 。没有一件事情的结果是单一的,如果有,只是因为关注的点是某个单一的切片而已。

举个例子:你代表公司自始至终跟进一个重点项目,并完成了最后的合同签订。从结果上来看,你完成了公司交给你的任务,拿下了项目。可是结果仅仅是如此吗?

不然,在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人脉、攒下的经验同样是过程所带来的结果,只是并不被大家所关注罢了。

其次,结果都是中间态。 每一个结果拉长来看,都是过程的一个部分。

结果的表现形式,只是过程中某个瞬间的定格。然而,我们的生命是时时刻刻都在继续的,任何结果,终究还是在一瞬间变成了过程。

结果没有好坏,我们很难判断某一个结果,对于我们接下去的生命是否会更有价值。就如同“蝴蝶效应”,任何一个结果产生的后续影响是我们无法衡量和想象的。

我们无法对过去做出完全公正的评价,更无法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万事万物是如此复杂而漫长的一个过程,而人类却只想追求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果。

社会的本质就是不公平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而作为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保持开放平和的心态,能让自己更加成熟。

关于事件的不确定性,这里引用“费斯汀格法则”和“蝴蝶效应”做一个简单阐述。

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费斯汀格法则和蝴蝶效应,在所表达的内容本质上其实十分相近: 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对于人生,我们出生时就是蝴蝶煽动翅膀的那一刻,而我们此时此刻的人生状态,就是德克萨斯的那一场龙卷风。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只有10%,剩下的90%取决于我们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

小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送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念书——这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1%。而每个人进入学校后的学习、生活,长大后的工作、事业、感情,这一切的不同选择,面对人生百态的不同反应,是造就每一个人不同人生状态的那99%。

而在这99%中,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反应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尽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让我们在对事件的行为反应上,变得更加理性。

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保持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至少能让我们在应对种种状况时,更加从容不迫。

最后,作为一个出身平民阶层,没有资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艰难前行的普通人,我所能尽力去做的是: 保持对事物的客观思考,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开放平和的心态生活,无论不公平的世界还是平凡的自己,都能够坦然面对而不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