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夫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文言文中虚词“夫”字有哪些用法

fū① 成年男子。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② 大丈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夫也。”

③ 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智取生辰纲》:“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④ 女子的配偶;丈夫。

《陌上桑》:“罗敷自有夫。”fú① ⒈这;那。

《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⒉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② ⒈用在句首,引起议论。《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⒉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

《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放女安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 文言文中虚词“夫”字有哪些用法

①成年男子。《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②大丈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夫也。”

③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智取生辰纲》:“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④女子的配偶;丈夫。《陌上桑》:“罗敷自有夫。”

①⒈这;那。《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⒉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②⒈用在句首,引起议论。《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⒉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放女安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3. 高中文言虚词“夫”的不同用法及义项和出处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 【文言文中,虚词“夫”、“然”、“盖”的用法&示例

夫 ⑴丈夫.例:①其夫呓语⑵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②夫战,勇气也(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⑶同“ 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⑵谢家辞夫婿.⑶夫婿乐逸.(夫子) ⑴官员之妻.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盖 ⑴遮日挡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盖:这里指车盖⑵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⑶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枝枝相覆盖际.⑷大概,大约.例:①斯二者盖皆有之.(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⑸发语词.例: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⑹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⑺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⑻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

5. 文言文虚词 且 盖 夫 的意义和用法

夫 ⑴丈夫。

例:①其夫呓语⑵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②夫战,勇气也(4)这,那。

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夫子」 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⑶同“ 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夫子:这里指挑夫。) 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夫婿)丈夫。例: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⑵谢家辞夫婿。

⑶夫婿乐逸。 (夫子) ⑴官员之妻。

例:①公夫人甚爱女。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⑵然而,但是。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⑶是的,对的。

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然之:以之为然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⑸用在句末,“像。

一样”。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盖 ⑴遮日挡雨的用具。

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盖:这里指车盖⑵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①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②盖借寨墙为蔽也⑶遮盖,掩盖。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②枝枝相覆盖际。 ⑷大概,大约。

例:①斯二者盖皆有之。(盖:这里有“想来是”的意思⑸发语词。

例: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⑹胜过,超过。

例:英才盖世。 ⑺通“盍”,何。

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⑻通“盍”,何不。

例: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

6.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把它分得清楚些.用法和意义.还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

7.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