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儿怯不花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脱脱选自元史文言文翻译

脱脱,字大用,自幼与一般儿童不同,年稍长,能挽强弓。

十五岁任皇太子怯怜口怯薛官。天历元年(1328)任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顺帝元统二年(1334)任同知宣政院事,但仍兼前职。同年五月升为中政使,同年六月又升同知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1335),唐其势谋反被诛,其党羽答里及剌剌起兵外应,脱脱率精锐军将叛逆者生擒,为朝廷除害,历任太禧宗院使、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统领左阿速卫。至元四年晋升为御史大夫,仍兼任前职,他大振朝纲,中外肃然。

跟随文宗自上都返回,至鸡鸣山之浑河,文宗将在保安州举行围猎,其所乘之马突然惊蹶。脱脱劝谏道“:古时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每日与大臣宿儒探求治国安邦之道,至于飞鹰走狗,实非帝王所为之事。”

文宗听从了他的劝告,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兼绍熙宣抚使。 唐其势谋反被诛以后,中书右丞相伯颜专权,用奸邪小人,擅自封官授爵,滥杀无辜,诸卫精兵由他指挥,府库钱帛由他使用,皇帝对此忿忿不满,但无对策。

伯颜是脱脱的伯父,脱脱见伯父如此骄横,十分担心,怕皇上一旦震怒,会株连他们。与父亲商议,父亲也没有主意。

这时,皇帝周围都是伯颜的亲党,只有世杰班、阿鲁为心腹,于是脱脱与这两人深交,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委任他们三人商讨政事。

至元五年(1339)秋,河南范孟假借名义杀死省臣,这事牵连到廉访使段辅。伯颜以此为口实,说汉人不能任廉访使,脱脱以其事请教老师吴直方。

吴直方说“:廉访使任用汉人是祖宗定的制度,决不可废,何不先去告诉皇上。”脱脱把这话作为自己的意见上奏皇帝,顺帝接受,拒绝了伯颜废汉人为廉访使的奏章。

伯颜知道是脱脱的主意,认为他是偏袒汉人,请皇帝治罪,皇帝说:“此皆朕意,脱脱无罪。”后来伯颜又擅贬宣让、威顺二王,顺帝非常忿恨,决心撤伯颜之职,把这打算告诉了脱脱,脱脱回去向老师吴直方请教,直方说:“此事关系到社稷安危,必须严格保密。”

问脱脱与皇帝议论此事时还有谁在场,脱脱说只有阿鲁及脱脱木儿二人。直方说“:你伯父现在是大权在握,这二人若贪图富贵而告密,皇帝和你都有危险。”

于是脱脱把阿鲁和脱脱木儿请到家中,盛宴款待,不使他们出门。同时又与世杰班、阿鲁商议逮捕伯颜。

第二年二月在脱脱、世杰班及阿鲁等人的谋划下,终于从朝廷中赶走了伯颜(详见《伯颜传》),任命马札儿台为中书右丞相,脱脱为知枢密院事,佩虎符,兼忠诩卫亲军都指挥使,统领武备寺、阿速卫千户所,又兼任绍熙等处军民宣抚都总使、宣忠兀罗思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昭功万户府都总使。同年十月,马扎儿台因病辞去中书右丞相的职务。

至正元年(1341)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总领军国重事。脱脱任丞相后,完全改革伯颜的弊政,恢复科举制度和太庙四时祭祀的礼仪,昭雪郯王彻彻秃之冤,召还宣让、威顺二王,放开马禁,减少 *** 征收食盐定额,免除人民所欠赋税,挑选儒臣为皇帝讲解经书,脱脱亲自主持其事,天下都称赞他为贤相。

二年五月采纳参议孛罗帖木儿等人的建议,在都城外开河设闸,放金口水,计划使通州的船能驶至丽正门,虽征调了数以万计民工,但未成功,详见《河渠志》。 至正三年,顺帝命修纂《辽史》、《金史》和《宋史》,以脱脱为都总裁官。

脱脱又奏请修纂《至正条格》颁行天下。四年,脱脱主持宣政院事,因多病,上表请辞丞相职,文宗不准。

上表十七次才批准辞职。顺帝封他为郑王,赐河南安丰县为他的私属领地,赏银万两。

脱脱均辞不受。七年,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把脱脱迁居甘肃,又准备移居西域撒思之地,未到就被召还到甘州。

同年十一月,文宗念脱脱昔日的功勋,召回京师。八年任命脱脱为太傅、提调宫傅,管理东宫事务。

九年,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同时又主持端本堂(皇太子读书的地方)的事务,并兼顾阿速、钦察二卫,内史府、宣政院、太医院诸机构事务。 至正十年(1350)五月,脱脱因母亲蓟国夫人去世守丧在家,顺帝遣身边臣僚劝脱脱出来管理政务。

脱脱任用乌古孙良桢、龚伯遂、汝中柏、伯帖木儿等为僚属,大小事务都同这些人商议。吏部尚书亻契哲笃建议改行至正交钞,脱脱同意。

皇帝命召集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集贤院的臣僚讨论,大家都唯唯诺诺,只有祭酒吕思诚表示反对,脱脱很不高兴。决定改行至正交钞,但终未能行(详见《吕思诚传》)。

这年,黄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周围数千里内人民均受其害。脱脱采用贾鲁的计划来治理,并亲自主持其事,力排众议。

奏请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管治河工程,征调大河南北人民十七万,历经八个月,最后决口被堵住了,河水沿故道东流(详见《河渠志》)。顺帝大加嘉赏,赐脱脱世袭“答剌罕”的称号,并令儒臣欧阳玄制《河平碑》以载其功。

不久,汝、颍之间红巾起义反元。至正十一年(1351)脱脱奏请以其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领诸卫兵十余万讨伐,攻克上蔡。

元军屯驻沙河,突然士兵惊闹,也先帖木儿慌乱中抛弃军械北奔汴梁,然后收集逃散士卒屯驻朱仙镇。朝廷见也先帖木儿不善带兵,另遣将代替。

陕西。

2. 包拯传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此文出自元代脱脱所著的《宋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

3. 翻译《元史.朵尔直班传》

朵尔直班字惟中,木华黎七世孙。

祖父名硕德,父名别理哥帖木儿。 朵尔直班出生不过百日父亲就去世了,由叔祖父抚育。

叔父拜住奏请仁宗降诏书以保护其家。朵尔直班好读书,十四岁拜见文宗。

文宗将御驾上都,亲自视察其御衣,命登于册,但左右没有能写汉字的人,朵尔直班则秉笔书写,文宗大喜曰:“世臣之家只有你能知道学习,真是难得。”任命他为尚衣奉御,不久授工部郎中。

元统元年(1333),提升为监察御史。首先上疏请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并提出赦令不应多发。

又陈述时政五事:其一,“太史说(明年)三月十五有月蚀,四月初一有日蚀。皇上应整顿朝纲,改进政治和刑法,疏远奸邪小人,专任忠良,这样就可望化灾难为吉祥”。

其二,“皇上亲祭天地和宗庙”。其三,“请端庄正直之人来辅导勋臣故吏的子弟,使他们不好玩耍,不听街巷鄙俗之言,专心学习,则圣贤之道可以发扬光大”。

其四,“机要之臣固然应该尊敬爱护,但必须赏罚公平,这样才使民心悦服”。其五“,消除盗贼,赈救饥民”。

届时真有日月蚀,烈风大作,河北、山东发生旱灾和蝗灾。朵尔直班乘机再条陈九事:一曰“近来侥幸之门渐开,刑罚渐渐松弛,无功者企望赏赐,有罪者侥幸求免。

这样下去,恐刑法渐毁,纲纪渐乱,为国效力之臣如何得到鼓励,奸臣无所警惕畏惧”。二曰“天子之财皆来自人民,人民竭其力来供官府,而官府还感到费用不足,恐官民抱怨之气会影响阴阳之调和,水旱灾害会由此而生。

应专命中书省派官员二人去督责户部详细拟定减免赋税办法,停止不急需的工役,不进行无名的赏赐”。三曰“宫中常做佛事,应暂时停止”。

四曰“官府官吏日增,官吏考选之法日益破坏,应该减少冗员”。五曰“均公田”。

六曰“铸钱币。”七曰“废除山东田赋总管府”。

八曰“免除河南自报的田粮。”九曰“禁止在海外取妾纳姬”。

正月初一,在大明殿朝贺皇帝,朵尔直班负责纠正官员们列队次序和向皇帝朝拜的顺序,奏请:“百官逾越次序者,应同违反礼节论罪,以惩戒不敬。”以前,管理宫廷乐队的官,其位置排在百官之后,御史大夫撒迪传旨,把他们列入正班,朵尔直班坚持不可。

撒迪说“:御史不服从皇上诏令吗?”朵尔直班说“:事情不能这样办,大夫应该再去请示皇上的好。”西域僧侣在内廷做佛事,酒醉失火,朵尔直班弹劾僧侣不守戒律,延烧宫殿,震惊天子,应治罪。

撒迪传旨免该僧侣之罪,朵尔直班又坚持不可,一天内传旨八次,这才遵命不治僧侣之罪。 丞相伯颜和御使大夫唐其势的两家家奴,仗势害民,朵尔直班巡视到氵郭州,将这些家奴一律逮捕法办,百姓拍手称快。

回朝后,唐其势大发雷霆:“御史对我太不礼貌,侮辱我家人,我有何面目去见别人。”回答说:“我朵尔直班只知奉法,不知其他。”

唐其势的侄子马马沙为钦察亲军指挥使,横行霸道,目无法纪,朵尔直班进行弹劾。马马沙纠集一帮无赖之徒欲加害朵尔直班,正在此时唐其势被诛,马马沙的暗害未能得逞。

朵尔直班调入太府监,后改任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又升为承制学士,都兼为经筵官。再升为侍读学士、同知经筵事。

这时,朵尔直班刚二十岁,又是世家子弟,能独以儒家学说侍奉皇帝,人们传为佳话。 至正元年(1341),废学士院,任朵尔直班为翰林学士,官阶升为资善大夫。

于是经筵由翰林负责,仍命朵尔直班为同知经筵事。这时康里。

.以翰林学士承旨也在经筵,向皇帝讲解经义,朵尔直班任翻译,讲得透彻,多有开诚忠告之处,但这是宫内的事,秘不外传。不久,调朵尔直班任大宗 *** 也可扎鲁火赤,在审理诉讼时,援引律令,无有不当。

有同僚年老者称赞道“:我做这方面的官已四十年了,今见公论事完全如神人一般。”宗王中有杀其祖母的,朵尔直班与同僚拔实极力请朝廷依法治罪,使宰相感到为难。

朝廷任命他为淮东肃政廉访使,又调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尚未启程又调任江西行省左丞,因病没有赴任。北还,在黄..山疗养。

后起任资正院使。 至正五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领导宣文阁。

当时正纂集《至正条格》,朵尔直班认为该书上有祖宗制诰,怎能独以今日之年号命名;又指出条格只不过是律令中一种,怎可单独为书名。当时宰相不接受他的意见,只是把其中的制诰去掉。

有个善于音乐的人得到皇帝宠爱,诏令此人任崇文监丞。朵尔直班另荐举一人为崇文监丞,顺帝大怒说:“选拔人才完全由中书省来决定吗?”朵尔直班忙顿首回答说“:陛下用自己宠幸的人居如此高雅职位,臣恐后有议论。

今选他人,是臣一人之罪,与中书省其他臣僚无关。”听他这样一说,帝才高兴。

升朵尔直班为右丞,不久拜为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弹劾别儿怯不花,奏章刚上,便贬御史大夫懿怜真班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朵尔直班认为“:像这样则御史台的纲纪何在。”便再上章劾奏,并请留懿怜真班为御史大夫,不允,台臣们都交印辞职。

帝对朵尔直班说“:你不能辞职。”回答说:“纲纪破坏,臣怎能独留。”

帝不禁落泪。朵尔直班辞职回家,杜门谢客。

不久,出任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官阶荣禄大夫。到任后询问民间疾苦,知该地的米。

4. 孙泰 文言文翻译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

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

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

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

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

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

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5. 何岳文言文翻译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还给了他。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别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6. 古文:不责僮婢翻译

明·冯梦龙《不责僮婢》白话释义: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

唐临觉察到了这件事,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让童仆煮药,煮坏了。唐临暗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扔掉。"(唐临)最终没有张扬童仆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仆去买米。奴仆用米换酒,醉卧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阳城谢罪。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唐临(人名)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人名)尝绝粮,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