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政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辽朝的政治制度中,其核心特色是五京制度,包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宁城县)、东京辽阳府(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和西京大同府(大同市)。上京作为首都,其余四京均为陪都。在辽宋澶渊之盟后,虽然中京政治影响力增强,但首都地位未变。


辽朝由游牧民族建立,其移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皇帝实行巡狩制,政治中心并非固定在首都,而是随着捺钵(契丹语“行在所”或“行宫”)的迁移。捺钵根据气候和自然条件,分布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是处理政务的核心。辽太宗时期,为了统治汉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设立南北两面官制度,即南面官负责汉人事务,北面官处理契丹族事务。


辽世宗改革时,合并了南面官和北面官,成立了南北枢密院,削弱了大王的权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央集权。法律上,辽朝根据各地习俗制定,早期存在民族歧视,但圣宗时期开始采用汉律。辽代的刑罚严苛,皇帝的权力不受限制,尤其是穆宗时期。捺钵制度反映了辽朝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迁徙决策的重要性,皇帝的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体现了这种特色。


总的来说,辽朝的政治体制在适应游牧生活的同时,也尝试融合汉族的制度,展现出独特的“一国两制”风貌,最终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形式。


扩展资料

辽朝(907~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号,947年辽太宗定国号为“辽”,辽景宗时期经过励精图治,国力大增。辽圣宗时大举南下入侵宋朝,发生了澶渊之盟,此后辽宋关系比较缓和,辽朝国力也日渐强盛。此后的皇帝统治腐朽导致国势衰落。983年辽圣宗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辽道宗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朝所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