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孟子的诗句(赞颂孟子的诗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1.赞颂孟子的诗歌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 收题咏371篇,分别录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庙,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等处的历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颜孟三氏志》、本《三迁志》、本《孟志》、天启本《三迁志》,清代雍正本《三迁志》、本《重纂三迁志》,以及历代《邹县志》等有关书籍。

本书收录题咏的时限,起自汉代,截至清末。在这一时限内,上述石刻与史籍所载之关于孟子或与孟子有密切关系的孟母、子思的题咏,凡能见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书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坚持采用原始出处的原则。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一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毁而刊印又有多种版本者,一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书内容包括:拜谒邹国公墓留题、敬谒先师邹国公祠、驺弱孟子庙碑铬、太师右丞相过邹孟子之碑颂、首谒亚圣公题诗等内容。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下载 大众点评 书评 邹,孟子故里。

春秋时称邾、邾娄,战国时为邹国,秦汉时置驺县。后又称邹县,现在其境内设邹城市。

这里有孟子的林墓、祠庙,还有孟母三迁处、断机处,子思作处,子思书院、子思祠等与孟子有关的古代遗迹、遗址及纪念性建筑。如岗如阜的陵墓,桧柏掩映的殿庑,历尽沧桑的遗址,是历代人们凭吊、拜谒、祭祀孟子的圣地,也是学士文人对儒学寻根求源的圣地。

人们前来凭吊、拜谒、祭祀孟子,总会为一种情感所驱动;而凭吊、拜谒、祭祀之后,又会使这种情感得到慰藉并进一步升华,以至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表述,题咏当然是最雅的形式。

“邹城南去有名祠,满地丰碑满壁诗。”“题勒半穷凫峄石,可能写得七篇终?”这是拜谒者对孟庙题咏之多而发出的赞美与感叹。

然而,孟庙并不是在孟子殁后就有,而是在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创建。当时,孟子虽再度受到孙复、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认可。

直到元丰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为邹国公。随之,孟庙也由远离邹城三十余里的四基山孟子墓侧迁至邹城东郭。

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资,由县城东郭移至南门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没有孟庙题咏的。

但是,早在西汉,就有了对孟母的赞颂。这些赞颂,名日赞颂孟母,实由孟子而引发,在赞颂孟母中,也蕴含了对孟子的赞许。

西汉刘向中《孟子颂》曰:“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西晋左芬《孟母赞》曰:“断机激子,广以坟奥。

聪达知礼,敷述圣道。”这是咏孟诗歌的萌芽。

北宋题咏孟子的诗歌,也并非存于孟庙,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学者、政治家的诗词文集之中。如,与齐名的韩琦作《孟子赞》,进一步肯定了唐代对孟子的赞誉:“醇而醇者,孟氏而止。”

“较其大功,盖禹之比。”“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则吟出七绝:“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成为孟子千余年之后的知音。 北宋虽然创建了孟庙,然而人们对它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

还未等人们诗兴作起,女真人便赶走了徽、钦二帝,邹县也就成了金朝的领地。因无人间津,孟庙荒芜了。

“先师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犹草莱。”这是;通判赵鼎谒庙后留下的哀叹。

拜谒者悄悄来到孟庙,或将题咏刻于碑阴,或将题咏藏于橐囊,以待来日。金代的题孟诗歌虽然很少,但留存于孟庙的题孟诗歌却从这个朝代始见。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将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一个是大成至圣,一个是邹国亚圣公。连孟子父母也分别追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

这时孟庙得到重修、扩建,谒庙者与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题名者有之,题咏者罕见。

所留下的几篇诗句仅系于碑文之末。如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张颈,在《驺孟子庙碑铭》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谁?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无有乎尔兮孰知我悲?” 一统天下之后,虽崇儒重道,但当读到中“土介”、“寇仇”之语时,却大为反感,不仅命刘三吾作《孟子节文》,删去《孟子》85章,而且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

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况下,邹县的地方官吏仍竞相重修孟庙。首任知县桂孟谒庙后写道:“书藏老屋苍苔雨,庙枕荒郊古木风。

藻荐一杯浇断础,拟将微力效前功。”。

因孟庙邻近古道,邹县境内又设邾城、界河两处驿站,途经的朝廷要员络绎不绝地到孟庙拜谒,他们用最美妙的诗句,尽情地颂扬孟子。如,书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岩岩,配禹超荀,功业炽兮。

命世亚圣,醇乎其醇,崇仁义兮。绍尧继舜,道传其身,赖不坠兮……”专供主祀者祭孟时吟颂。

河东薛碹书律诗:“邹国丛祠古道边,满林松柏带苍烟。远同阙里千年祀,近接百岁传……”刻石镶于祠壁。

其后王华商、邵贤等竞相次其韵志感。监察御史陈洙、李棂则在同谒孟庙后,分别用同韵五言古风“发明孟夫子命名之意”。

多人同咏一题者比比皆是,一人题咏多题者屡见不鲜。如,东官后学卢瑛田谒庙后口占自警诗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别以孟庙、孟林、孟母祠等为题以五言古风及七绝赋诗六首,阳明学的继承。

2.人们对庄子,孟子,老子,等等等等历史上人的评价(较有名的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 政治思想 】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编辑本段]【 近世发展 】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

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

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

3.怎么评论孟子的名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4.有关孟子的诗词

《读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令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

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后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

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孟子》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圣人之孝十首·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林同如何年稍长,汲汲子思师。

知是为儿日,三迁感母慈。《读孟子》年代: 宋 作者: 曾巩千载士推无此拟,一编吾喜窃窥观。

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

先生自是齐梁客,谁作商岩渭水看。

5.有关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警句,并对此评析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