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3
商周时期,国家最初采取了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但随着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以及商业发展可能威胁到政权统治的问题日益严重,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为了强调耕战并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应运而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次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
西汉初期,经过长期的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通过囤积居奇谋取暴利。为了防止商人非法牟利阻碍经济的恢复,汉高祖采取了限制商人穿着、乘坐车辆,加重租税,以及禁止商人购买土地等措施。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加重对工商业者的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从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变得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尽管如此,统治者仍然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创造新的财富,并未鼓励商业发展,反而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甚至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能够长期实行的原因包括: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农业的重视(如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以及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原因深远,与封建制度紧密相连,并非偶然。一个国家或政权的经济政策,最终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基础,土地被视为致富的最佳手段,地租收入稳定;同时,农业发展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财政充盈。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将发展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而将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视为“末业”来抑制。
此外,封建帝王还担心私人工商业主通过商品交换和高利贷盘剥农民,同时商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农民“舍本逐末”,从而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最新研究还指出,除了经济和文化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还受到“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