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以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文言文都有哪些

可以说无数!

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 *** 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杨氏之子》

2.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3. 求 以下文言文的译文 任何一个都可以

寒假作业?1 汉文帝惟德不惟亲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孝文本纪》正月有司言曰:“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

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预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预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也。”

1.正月,主管大臣进言说:“及早确立太子,是尊奉宗庙的一种保障。请皇帝确立太子。”

皇帝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

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缓一缓吧。”主管大臣又说:“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社稷,不忘天下。”

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岁大,经历见识过的道理多了,懂得国家的大体。吴王是我的兄长,贤惠仁慈,甚爱美德。

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辅佐我。有他们,难道还不是预先做了安排吗?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义的人,如果推举有德之人辅佐我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这也将是国家的幸运,天下人的福分。

现在不推举他们,却说一定要立太子,人们就会认为我忘掉了贤能有德的人,而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人着想。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可取。”

2 李泌言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八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鞅,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请撤其珠玉付库吏,以俟有战功者赏之。”

良娣自合中言曰:“乡里之旧,何至于是!”上曰:“先生为社稷计也。”遽命撤之。

建宁王倓位于廊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良娣由是恶李泌及倓。上从容与泌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泌曰:“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圣德之不弘耳。

且方今从贼者皆陛下之仇也,若闻此举,恐阻其自新之心。”上不悦,曰:“此贼昔日百方危朕,当是时,朕弗保朝夕。

朕之全,特天幸耳!林甫亦恶卿,但未及害卿而死耳。奈何矜之!”对曰:“臣岂不知!上皇有天下向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

南方地恶,上皇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万一感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群亲。”

言未毕,上流涕被面,降阶,仰天拜曰:“朕不及此,是天使先生言之也!”遂抱泌颈泣不已。2.肃宗赏赐张良娣七宝马鞍,李泌因此对肃宗说:“现在天下大乱,分崩离析,应该以节俭处世,张良娣不应该使用这样的马鞍。

请撤去马鞍上的珍珠宝玉交给府库官吏,将来赏给那些立功的战士。”这时张良娣在自己的房子里对李泌说:“您和我是乡亲,何必这样呢!”肃宗说:“李先生是为了国家的事业着想。”

于是命令立刻撤去。此时建宁王李炎在房外的廓庑下哭泣,被肃宗听见,以十分惊奇,就召来问他为什么哭泣,李回答说:“我近来非常担忧战乱难平定,现在看见陛下从谏如流,虚心待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看见陛下迎接上皇返回长安,所以喜极而悲泣。”

张良娣从此憎恨李泌与建宁王李炎。 肃宗曾经在闲暇时对李泌谈及李林甫的事,说要下敕书让诸将攻克长安后,挖开李林甫的坟墓,焚烧他的尸骨,把骨灰扬弃,李泌说:“陛下正在平定天下,为何要与死者为仇呢!那尸骨又知道什么,这样做只能表示圣上的德行不够宽宏。

再说现在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人都是陛下的仇敌,如果他们听到这样的举动,恐怕会阻止他们悔过自新之心。”肃宗听后不高兴,又说:“李林甫这个奸贼过去千方百计地想要动摇朕的地位,那时朕是朝不保夕。

朕所以能够保全,实在是上天的帮助!再说李林甫也十分憎恨先生,只不过是没有来得及害死您罢了,您为何还要可怜他呢!”李泌回答说:“这些事情我怎么 能不知道呢!只是因为上皇在帝位快五十年了,太平安乐,不料一朝祸起,天下大乱,只好远避巴蜀。南方气侯恶劣,上皇年纪已大,如果听到陛下有这样的敕书,一定会以为陛下是为了报复废掉韦妃的仇恨,心中惭愧。

万一因此感愤成病,天下人就会认为陛下心胸狭隘,容不得君父。”李泌还未说完,肃宗已泪流满面,走下台阶,仰天礼拜说:“朕没有想到这一点,是上天让先生您来告诫我的!”于是抱着李泌的脖子哭泣不已。

3 王旦大度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

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

4. 中国所有的古文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这是历代来的史书,咱们学的文言文都是从里面选的。

5.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都有哪些

1、战国荀子的《劝学》

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唐朝韩愈所作,被收录进《增广贤文》)。

释义:如果你想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唯一的路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节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释义:年华易逝,学习难成,不应该浪费每一寸的时光。

5、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节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年轻时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学习,等到了满头白发之时才悔恨就已经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6. 古文中“以”都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因为 B 臣是以无请也 ——(这是出自哪的?我不太肯定它的意思……)C 教以书字 ——给 D 俯身倾耳以请 ——来应该选D吧……古文知识都基本还给老师了,若有误,请见谅~古文中以的意思◎ 以 yǐ〈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以 yǐ〈名〉(1) 原因,缘故 [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以 yǐ〈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 yǐ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6) 才 [only]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7. 【求描写天空的文言文诗词曲赋都可以只要是天上的东西日月星辰都可

题萧郎中开元寺新构幽寂亭 刘长卿 [唐] 康乐爱山水,赏心千载同.结茅依翠微,伐木开蒙笼.孤峰倚青霄,一径去不穷.候客石苔上,礼僧云树中.旷然见沧洲,自远来清风.五马留谷口,双旌薄烟虹.沉沉众香积,眇眇诸天空.独往应未遂,苍生思谢公.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岑参 [唐] 万事不可料,叹君在军中.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两度皆破胡,朝庭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蒙蒙.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唐]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唐]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陆游 [南宋]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不令气象少渟滀,常恨天地无全功.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太阴杀气横惨淡,元化变态含空蒙.正如奇材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安得朱楼高百尺,看此疾雨吹横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