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如何划分天下的地方行政规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1
在历史上,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秦朝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邦建国的制度,各诸侯国并立。秦朝统一后,推行了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以下是对古代行政区划的简要介绍:
1. 郡和县:
郡和县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春秋时期,部分国家开始设立县,而秦国和晋国则最早设立郡。最初,郡县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且县多设于内陆,郡则设在边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设立了36郡,后增至48郡,并在郡下设置县。此后两千多年,县作为行政单位保持不变,数量相对稳定,大约在1200个左右。
2. 郡与国:
汉朝建立后,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王国与郡同级。因此,汉代常提及“郡国”。
3. 州:
州的名称起源很早,传说大禹治水后,便有九州之分。但汉朝之前,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后成为正式的行政区。东汉时期,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4. 道与路: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最初实行郡县二级制,后改为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期,道的数量增加至十五道,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宋朝沿袭了唐制,将道改为路,并增加了路的数量,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5. 省:
元朝面对广阔的疆域,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省,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行省即代理中书省管理地方政务。元朝的行政区划为省、路、州、县四级制。明朝将行中书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天下为十三布政使司,简称十三省,并废除了路这一级行政区。清朝则将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分全国为二十二省,将明代的道作为省内的行政区,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