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张士诚在干什么,为何不趁火打劫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元朝末年,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成为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势力。其中,就张士诚来说,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河南汝南县)、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完全可以和朱元璋相抗衡。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张士诚在干什么,为何不趁火打劫呢?

首先,对于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势力,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不过,最终的结果,是陈友谅和张士诚都被朱元璋给消灭了。在顺序上,朱元璋先灭陈友谅,然后再击败大举进攻张士诚。因此,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张士诚完全可以在背后偷袭朱元璋,从而坐收渔翁之利。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对此,在笔者看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巅峰对决的时候,张士诚之所以错失良机,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张士诚目光短浅,格局较小,是其没有对朱元璋趁火打劫的重要原因。

在和陈友谅大战之前,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张士诚这两大势力,不确定应该先对付哪一个。也即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担心进攻某一方的时候,另一方会趁机发难。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地盘正好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加上北边的元朝等势力,可谓四战之地。在此基础上,刘伯温向朱元璋表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刘基传》)


在刘伯温看来,张士诚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不应该多虑,而陈友谅野心十足,所以应当先消灭陈友谅。正是在刘伯温的这一建议下,朱元璋下定了和陈友谅大战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刘伯温对于张士诚的判断,可谓一针见血,果然在鄱阳湖之战等战役时,张士诚几乎一直按兵不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