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说的“1848和1849年的错误”是什么错误?

俾斯麦说的“1848和1849年的错误”是什么错误?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的统一,革命的次要任务才是消灭农奴制残余。这是因为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大多数国家自从19世纪初以来就开始解放农奴,尽管这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但封建农业已沿着“普鲁士道路”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而19世纪上期的德意志仍分成大小38个国家,这种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严重地妨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与早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一个生气勃勃的领导革命的阶级,他们在革命中表现得非常萎靡、畏缩。这是因为:第一,在1848年革命前,德意志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工人阶级已开始出现。工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在西里西亚起义中所显示出来的威力已足以使德意志资产阶级发抖。第二,德意志资产阶级出世太晚,当它出世时,西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已蓬勃开展,特别是英、法的工人斗争,吓怕了德意志资产阶级。

(一)柏林三月革命

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普鲁士的首都柏林也爆发了革命。

3月13日,在柏林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群众的和平示威到16日发展为人民和军队的街头流血冲突,有一百五十多名群众被打死或打伤。这个流血惨案激起了群众的无比悲愤,3月18日,群众示威队伍包围了王宫,要求把军队撤出柏林。威廉四世不但拒绝了群众的要求,而且还下令军队向群众开枪。群众便在街头筑起街垒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威廉四世调动了14,000名常备军和几十门大炮进行镇压,但是武装起义的群众并没有退缩,他们愈战愈强,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把政府军队击退。国王见势头不妙,被迫下令把军队撤出柏林,宣布立即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和改组政府等等。

3月29日实行政府改组,国王任命莱茵区的大工厂主康普豪森和大资本家汉塞曼组成内阁。5月22日召开了国民会议,其中资产阶级代表占优势。

这样,资产阶级靠工人起义取得了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在窃取政权之后做了一系列蠢事,为自己的最后垮台铺平了道路。第一,资产阶级内阁由于害怕工人斗争的发展,竭力保存旧专制制度下面的国家机器,借以镇压人民革命。他们让原来的封建文武官员继续留任,让旧贵族照旧掌握军队及警察机构。甚至为了镇压工人,资产阶级内阁还请求国王把撤出柏林的军队重新调回来。这样,资产阶级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很不完全,他们只掌握了内阁及国民会议,其余的国家机器大部分仍留在封建势力手中。这就为旧封建势力将来进行反扑准备了地盘。

第二,资产阶级内阁残酷地镇压劳动人民的革命力量。1848年6月,柏林工人要求建立自己的武装,但是为资产阶级政府所拒绝,因此6月14日工人起义了,起义的工人冲进柏林军械库,夺取了武器。但是资产阶级内阁下令派军队进行残酷的镇压。结果工人的力量受到很大的摧残。资产阶级这样做,其实是挖了自己的墙脚,因为封建势力之所以容忍资产阶级组织内阁,只是由于有工人革命力量的威胁。

第三,资产阶级背叛了农民的利益。1848年夏,在普鲁士各地出现了农民运动的高潮。东普鲁士农民到处停止履行强制劳动,某些地区甚至迫使地主们立下字据放弃占有农民的劳役的权利。但是国民会议并没有支持农民的这个革命行动,没有从法律上把农民的斗争果实固定下来。相反地,它把农民的主要的封建义务(劳役地租)保存下来了,只是宣布取消某些次要的地主特权,如狩猎权等等。这样一来,资产阶级就出卖了自己的天然同盟军——农民,从而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无力对付封建势力的反攻。

原来以国王为首的普鲁士封建反革命势力对资产阶级让步,是迫不得已的。到1848年秋,他们通过养精蓄锐,军事力量已大大增强,同时欧洲各地革命运动相继失败,也助长了他们的反革命气焰。于是他们感到进攻革命的时机到了。10月,国王罢免了奥斯瓦尔德—汉塞曼内阁,而另指定反动分子普菲尔组织内阁。到11月1日,国王又命令自己的亲族勃兰登堡伯爵上台组阁。这样一来,自由资产阶级代表完全被摈出内阁。接着,国王又准备向国民会议开刀。当时国民会议正在喋喋不休地讨论宪法问题。11月9日,政府突然下令把国民会议从柏林迁到勃兰登堡。11月16日,政府军队气势汹汹地闯入国民会议大厅,强制解散了它。议员们只是作了消极的反抗,他们只号召人们拒绝纳税,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暴动,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已经出卖了城乡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不可能得到他们支持的。这样,柏林三月革命好似昙花一现,不消一年工夫就以失败而终。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德意志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革命刚一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立即奔赴革命斗争的第一线。3月初,他们首先来到巴黎,不久就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制定了德意志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把《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德意志革命具体实践中的一个光辉范例。他们在《要求》中指出:当前的德意志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是这次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他们提出一系列革命措施:消灭封建制度,无代价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实行政教分离,普及国民教育;实行普选制;改革司法制度,实行免费诉讼;成立人民武装等等。但是,无产阶级决不能把革命停顿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上,而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因此,《要求》还提出了下列各项措施:把没收来的封建地产收归国有,矿山、矿井、铁路、轮船、银行、邮局等也收归国有。

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按照下列两个原则行动:第一,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一刻也不应忘记最终的斗争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第二,共产党人在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决不能把自己降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水平。要对民主派的动摇性及不彻底性进行斗争。

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回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祖国,在科伦参加了小资产阶级民主组织“民主协会”的活动。但是,当时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进行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斯蒂凡·波尔恩(1824~1898年)是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他是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和“工人兄弟会”两个群众性工人组织的领导人。波尔恩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事,无产阶级不需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去争取领导权。他宣扬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拒绝执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纲领,公开声言不作“党的政策的奴隶”。他认为无产阶级的全部任务只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宣扬工人要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团体和信贷机构,通过与资本家谈判的途径达成协议,实行点滴的改良。他把工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斗争上去,反对工人参加争取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他结党营私,进行阴谋分裂活动。波尔恩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破坏了无产阶级的团结,干扰了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

当时德意志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另一代表,是以“左”的面目出现的哥特沙克(1815~1849年)。他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当时担任科伦工人联合会主席。他脱离德意志社会的具体条件,主张超越资产阶级革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立即“建立工人共和国”的口号。他反对无产阶级联合一切民主力量,甚至反对与农民结成同盟。哥特沙克所执行的是一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意志工人运动中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既批判了以波尔恩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德意志革命的危害性,也批判了哥特沙克“左”倾机会主义的冒险性。他们向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和工人群众,宣传正确的革命路线,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战斗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下,科伦工人联合会的活动有了转变,撤换了哥特沙克的主席职务,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拥护者摩尔当选为联合会的主席。10月,马克思担任了联合会的主席。在马克思的直接领导下,粉碎了哥特沙克分裂工人联合会的阴谋活动,使柏林和科伦的工人组织开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贯彻和实现为德意志革命所制定的革命纲领,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在1848年6月1日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总编辑是马克思。《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第一,主张用革命的办法,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反对以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中心的从上面统一德国的计划。第二,号召欧洲各国人民发动一场对欧洲主要反动堡垒——沙皇俄国的革命战争。《新莱茵报》大力支持德意志人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并以战斗的姿态及时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叛卖行径,批评了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动摇。

(三)法兰克福国会和维护帝国宪法运动

三月革命后不久,在全德各地都发出召集全德国会的呼声,人们希望这个国会能领导全德的统一运动。1848年5月18日全德国会在法兰克福开幕。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法兰克福国会。在573名议员中,绝大多数是拥护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贵族代表。在这个右翼多数集团中,有的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并由它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称“大德意志派”;有的主张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称“小德意志派”。两派在会上争吵不休。议会中的少数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建立联邦制的德意志共和国。马克思批评他们的思想“是再糊涂不过的了”,因为“在德国,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斗争就是近代文明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真正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法兰克福国会本应该发动各邦人民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用革命手段推翻各邦封建君主的统治,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是,因为资产阶级最害怕人民革命,所以法兰克福国会只限于制定统一的德意志宪法,只限于咬文嚼字地空谈宪法的每一条文,而没有采取任何革命行动。无怪乎人们称这个国会为一个清谈馆。

当这个全德国会正在无休止地讨论宪法之际,普鲁士封建反革命势力霍霍磨刀,并且在1848年11月就把革命镇压下去,恢复了专制主义统治。但是这一切在全德国会看来,好像没有发生似的,议员们仍埋头于冗长的清谈和讨论。迟迟到1849年3月28日,才最后通过了一部“德意志帝国宪法”。这部宪法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它确定德意志为一个联邦帝国,保留各邦君主的统治地位,中央只设一个皇帝和一个帝国议会。但是,它宣布一切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并且保障了言论、集会及结社的自由。这在当时的德意志说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这部宪法之通过是在德意志各国革命已经相继失败之后,当时各国都恢复了专制统治,人民又失去了自由。法兰克福国会推选普鲁士国王为帝国皇帝,并且派代表把皇冠送去。但是普鲁士国王以嘲笑的态度拒绝接受,他说:“这不是皇冠,而是奴隶所戴的铁项圈,一戴上它,国王就会变成革命的农奴。”当时,这部帝国宪法没有实力作后盾,所以也遭到德意志其他各国的君主所拒绝。以普鲁士君主为首的德意志各国君主拒绝帝国宪法,激起了各邦人民群众的愤慨,他们自发地起来为保卫帝国宪法而斗争。到1849年5月,这个斗争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许多邦。

在起义中,“起义者真正的战斗的主力,首先拿起武器与军队作战的主力,是由城市工人阶级组成的”。但是领导权落到小资产阶级手中,这是因为德意志当时刚刚进入工业革命,大工业还没有完全排挤掉小手工业,这就决定了小资产阶级在德意志占优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支持起义。1849年5月末,马克思、恩格斯到达巴登首府卡尔斯鲁厄,向起义的领导人布伦坦诺提出了一个作战计划,主张起义军乘胜向法兰克福进军,以推动全德起义。恩格斯还亲自参加了起义的战斗。但是领导运动的小资产阶级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起义蔓延之后,德意志各国君主连忙调集军队到各起义地区去镇压。一场轰轰烈烈的拥护帝国宪法的起义终于以失败告终。

起义之所以不免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领导运动的小资产阶级的胆怯、动摇及缺乏坚决性,他们没有采取积极的、大胆进攻的战略,而只限于消极防御。同时他们也没有提出消灭农奴制残余的纲领,因而使农民脱离了这个运动。起义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法兰克福国会没有起应有的领导作用,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结果,它也没有避免了“强迫解散”的命运(1849年6月)。

维护帝国宪法运动的失败和法兰克福国会的解散,标志了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结束。

1848年德意志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革命中,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他们的革命行动对整个革命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这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既没有摧毁封建专制统治,也没有完成统一。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以及无产阶级在思想上的不成熟和组织上的涣散。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