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师和行政内勤,23岁女生选哪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2
育儿师和行政内勤,谁更有前途?

“可编码”型的工作岗位可能会遭受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就连马斯克也曾公开演说,认为“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面对的最大威胁”。

但是,还有一句谚语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也就是说,技术革命会让很多职业濒临消亡,但是也会给很多职业提供新的杠杆。 就像我之前说的,“好职业”和“坏职业”的界限和定义现在开始变化了。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技能更有前途?这一讲,我再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切入,带你看看选工作的另一个逻辑。

一、育儿嫂和行政秘书,谁更有前途?
我先问你:育儿嫂和大公司文秘,哪个职业前景更好?

传统观念上讲,大家肯定觉得文秘比育儿嫂好,伺候人的工作怎么能跟公司白领比呢。但是听过上一讲你肯定知道了:大公司文秘,主要工作就是资料整理、数据统计等等,这些工作未来很容易被计算机软件实现,因为这些工作“可编码”。

那育儿嫂呢?我告诉你,我家的育儿嫂2008年来北京的时候,起薪是1000元/月,现在是8000元/月,加上各种福利,涨幅在800%以上,平均年涨幅超过20%。这听上去是不是不错?我告诉你,这不是不错,而是相当地不错。

育儿嫂工资年涨幅超过20%,你知道同期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的涨幅是多少吗?不过8.6%。而有些我们眼中再好不过的工作,涨幅更低,比如北京各大高校海归教授的薪水涨幅,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不到5% 。

还有更扎心的数据:我们团队对全国各个职业的招聘工资研究后发现,2019年全国育儿嫂的平均招聘工资是6009元,美容美发师的平均招聘工资是6280元,而秘书/行政文员的招聘工资呢?只有4650元。

很明显,技能型蓝领的工资已经开始反超“可编码型”工作的白领。这个趋势在2020年会更加明显。

很多白领工作贬值是因为“可编码”,那为什么技能型蓝领的收入会大幅上涨呢?

二、社交智慧型职业、创意型职业、感知和操作型职业
这个答案要到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前途的三项技能中寻找。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技能主要有三类:“社交智慧”(social intelligence)、“创造力”(creativity)、“感知和操作能力”(perception and manipulation)。

“社交智慧”包括社交洞察力、谈判能力、同情心等社交和情感能力,“创造力”包括原创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感知和操作能力”主要指手指灵敏度、协调操作能力和应付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

这几种技能主要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或者是那种抽象的能力,非常动态和不可预测 。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的命门——所以任何对这三种能力要求高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都极低。

那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哪些更有前途呢?为了让你对未来职业选择有更清晰的感受,我们在上一讲提到的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Frey和Osborne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所需的技能,列出了200多个被人工智能取代概率低于30%的“低危职业”,同时将它们分为社交智慧型职业、创意型职业、感知和操作型职业,以及需要以上多项技能的全能型职业。你滑到最后就可以看到这张表格。我挑几个典型的给你说一说。

比如说育儿嫂为什么值钱?我们通常认为育儿嫂是个“伺候人”的职业,但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交智慧”型职业:她们的工作不仅仅包括机械式的洗衣做饭,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交流,好的育儿嫂更可以帮助孩子在动作技能、智力开发和人格发展方面进行早期训练。更何况,中国式家庭里,育儿嫂经常还需要和家庭中几代人同时相处,这都需要高水平的社交智慧。

你们去市场上观察一下,那些优秀的育儿嫂都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的局面,薪资也在飞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育儿嫂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仅为8.4%,远远低于秘书/行政文员的96%,甚至低于专业经济学家的43%。

教师也是社交智慧型职业,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行和三观,这些都是机器人难以做到的。小学教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仅为0.44%,差不多是所有职业中最“低危”的。

再比如说,“创造力型”的职业包括自然科学家、艺术家、研发工程师等。艺术家就不用说了,艺术创造是人类情感的表达,需要源源不断的“美”的创意,而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美,都是人的主观产物。齐白石早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很逼真地模仿艺术大师的作品,却没有情感,没有创造美的能力,更不能开辟新技法、新流派,因此很难取代艺术家职业。根据数据,美术家(包括画家、雕塑家、插画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只有4.2%。

软件应用开发工程师也是典型的创造型职业,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新软件,开发软件新功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也只有4.2%。

而美容美发师、急救医务人员、飞行员,这些则是属于对“感知和操作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例如,面对千人千面的顾客,美容美发师需要设计造型,需要非标准化的精细操作,是典型的感知和操作型职业。急救医务人员需要面对病情迅速变化、病况复杂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作出精准判断,采取精细专业的抢救措施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也仅有4.9%。

医护人员则是典型的“全能型”职业:他们需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患者人文和心理关怀,需要社交智慧;在工作中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作准确判断,针对新病例思考新的诊疗方法,需要创造力;在手术、理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大量精细操作,也很考验“感知和操作能力”。这种职业非常明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非常低。

三、人工智能为“好职业”助力
总结起来,这些职业都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有潜力的职业。它们的共同特征十分明显:职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社交能力、创造力、感知和操作能力,难以被“编码”。所以,人力资本增长速度快,折旧慢——年轻人选择这样的职业赛道,就相当于选择了更有潜力的财富创造赛道。

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地方:这些职业不但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反而会给它们提供助力。

因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职业,其实也包含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一个医生要写病历、看片子、做常规手术;一个北大生物学博士生一天中有大量时间在刷试管、洗瓶子、准备实验材料;一名人民教师经常要熬夜批改学生的作业。而人工智能,可以将人类从繁琐的程式化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把精力集中于需要创造力、判断力、社交力的部分,提高这些“不可编码”技能的溢价,这无形中又为这些职业提高了价值,让它们如虎添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