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讲一下你觉得鲁迅的文章真的那么好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01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文种。在杂文的写作中,先生的驾轻就熟、旁征博引、举重若轻的各类行文技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千秋笔法,在先生那里成了他杂文的标志性技巧,并由此开拓了白话文表达的新空间、开创了白话文写作的新范式。但站在今日来看,由于时代环境的隔阂与疏离,加之我们接触先生文章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中学时代,自身阅历尚浅,这种时代和阅历上的“鸿沟”导致理解的困难在所难免,而我们历来在语文教学上的维度过于机械单一,往往在看鲁迅与当时其他文化名人的论战中只能看到先生慷慨激扬的“一面之词”,没有比较没有对比,虽然书中的注释“多于牛毛”,但难免有主题先行之嫌,对先生文章的解读有“隔靴搔痒”之憾,导致我们眼中的先生过于“脸谱化”。同时,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初,当时“野蛮生长”的白话文还不成熟不完善,文白夹杂是那个时代文风的主要特点,所以有些文章看上去确实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但这并非先生之过,而是“襁褓期”白话文的先天性“缺陷”。
‍‍
第2个回答  2018-11-01
‍‍曾经,有多少的文人志士,在那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朝堂昏暗,百姓困苦的黑暗年代,用自己的一生,来描绘那个时代的真实模样。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人,在清末民初的年代,百姓尽管遭受了战乱之苦,但是普通民众的精神,却极度愚昧,思想麻木,而且,最主要的,他们还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与迫害。所以,先生所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希望借着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来唤醒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所以,当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才能看得到,阿Q的儿子打老子,祥林嫂的絮絮叨叨,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已,华老栓的人血馒头,单四嫂子的太空的屋子。这些笔墨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压抑的雾气,却又隐约能看到,书本背后的光亮。
‍‍
第3个回答  2018-11-01
鲁迅时代,正是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时期,鲁迅写作的语气也习惯用“……的了”的句式。有时读起来也觉得很新奇。 从1925年~1936年,鲁迅一直每月领取300个银元的教育部的薪水。鲁迅一生骂过许多人,甚至曾这样骂过:“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但却从没骂过蒋介石,这也证明了鲁迅对刚正、是非、生活的准确把握。鲁迅的文章一般描写和讽刺的也都是最下层的老百姓,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等等。但字里行间还是反映和批评东亚病夫的劣根性和奴性。 总之,鲁迅文章的文笔不是最好的,但作用确实巨大的。因此,辩证的看待鲁迅的文章才是较好的。
第4个回答  2018-11-01
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许这样的风格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尤其是在“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的笔战中,先生酣畅淋漓、气势凌厉的文风看上去很没有“君子风度”,但这种“马踏飞燕”般的文字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可谓前无古人,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标杆”意义,但这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先生在其他文体创作中的光芒,甚至习惯性地带来了对先生其他文体不由自主的“过度解读”的人为“后遗症”。这其实也是先生的一种遗憾,但也是那个时代的遗憾,纵然这样,与之论战了一辈子的陈西滢、梁实秋等人在谈到鲁迅时,对他的小说和学术著作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第5个回答  2019-02-26
我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能够被大众认可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所以鲁迅的文章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我一个人在读他文章的时候有点琢磨不透,自然体会不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