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所收到的双重限制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27
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 [摘要]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 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 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 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 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关键词]主体性 双重性 理解 表达 翻译既是一个不同语言文字之间转换的过程, 又是一个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 化交流的过程。 翻译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关 系。长期以来,传统的译论过分强调译文与原作语言上的“等效”“等值”,忽视了 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地位。许钧在讨论译者主体意识时曾说:“就翻译实践本 身而言, 不管翻译者持怎样的翻译观, 或者在翻译中自觉不自觉地奉行某些原则, 译者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是存在的,因为即使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忠实的仆人,也必 须去面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处语言这一脱胎换骨的变易。读者只能面对译者,透 过译者的口吻,去想象原作者的意境。”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从对翻译对 象的选择、 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翻译策略的选择, 到语言文化层面的艺术再创造, 贯穿整个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对译文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拟从译者的主体性入 手,分析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两个阶段的影响, 以期对翻译主体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 一、译者主体性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体系之间的转换,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一过程 中,译者作为沟通作者与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他的主观因素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沟通与交流的顺畅。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时,都会自觉不 自觉地将自身生活经验、学识涵养、个性气质、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等诸多主观 因素融入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去。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援引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诶斯卡皮“创造性叛逆来”来形容译者“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 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 那么文学翻译 中的叛逆性, 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 译作对原作的背离。” 现在我们以简· 奥斯丁的《爱玛》中一段的两个汉译本为例,看译者的主体 性在解读和阐释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