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溪记 右溪记

右溪记
1 解释各字
悉皆怪石的悉
植松与桂的桂
不可名状的名
彰示来者的彰

2 用原文回答,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3 用原文回答,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游黄溪记
1 解释字意
其缺者的缺
树益壮的益
至大冥之川的川
自是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溪距州治七十里。。。。。。以起后之好游者”

3 文中写初潭奇丽景象的句子是:

第1个回答  2007-08-28
  你就采纳吧!呜呜呜!
  右溪记
  【原文】
  道州城西百馀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3〕,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4〕,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 〕,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 选自《四部丛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传】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十二年( 753 )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次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得到皇帝许可。又 “ 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 ” ,召还流民一万多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题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长状物记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淡雅隽永的文笔,与清新俊秀的景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视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声。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 “ 右溪 ”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注释】
  〔1〕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2〕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3〕攲( qí 欺)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4〕休木:一本作 “ 佳木 ” 。休,美好。〔5〕阴:树荫。荫:遮盖。〔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7〕人间:与前文 “ 山野 ” 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8〕静者:喜欢清静的人。〔9〕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 “ 以 ”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蔓延,可巩固坡地。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游黄溪记
  游黄溪记〔1〕

  〔唐〕柳宗元

  北之晋〔2〕,西适豳〔3〕,东极吴〔4〕,南至楚、越之交〔5〕,其间名山水而州者〔6〕,以百数〔7〕,永最善〔8〕。环永之治百里〔9〕,北至于浯溪〔10〕,西至于湘之源〔11〕,南至于泷泉〔12〕,东至于东屯〔13〕,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14〕。祠之上〔15〕,两山墙立〔16〕,丹碧之华叶骈植〔17〕,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18〕。水之中皆小石〔19〕。平布黄神之上〔20〕,揭水八十步〔21〕,至初潭〔22〕,最奇丽,殆不可状〔23〕。其略若剖大瓮〔24〕,侧立千尺〔25〕。溪水积焉,黛蓄膏渟〔26〕。来若白虹〔27〕,沈沈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28〕。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29〕,临峻流〔30〕,若颏颔龂腭〔31〕。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32〕,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33〕,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34〕。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35〕。山舒水缓〔36〕,有土田〔37〕。始,黄神为人时〔38〕,居其地。

  传者曰〔39〕:黄神王姓〔40〕,莽之世也〔41〕。莽既死〔42〕,神更号黄氏〔43〕,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44〕。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45〕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46〕。“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47〕,其所以传言者益验〔48〕。神既居是〔49〕,民咸安焉〔50〕,以为有道〔51〕,死乃俎豆之[52],为立祠[53]。后稍徙近乎民〔54〕,今祠在山阴溪水上〔55〕。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56〕,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57〕。

  【注释】

  [1]黄溪:在湖南零陵地区,源出宁远北阳明山,西经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唐代属永州。

  [2]之:到。晋:古诸侯国名,今山西西南部,位于永州北面。

  [3]适:到。豳(bīn):古国名,唐邠州,今陕西、甘肃地区,位于永州西北。

  [4]极:极远到达。吴:古国名,今江苏省境,位于永州东北。

  [5]楚:古国名,今两湖地区。越:古国名,今浙东、福建一带。以上四句极言永州四方的广大地域之中。

  [6]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是唐代行政区划的一级名称,略当于今“地区”一级。

  [7]以百数:数以百计,即谓“有好几百个”。

  [8]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最善:指山水最佳。

  [9]环:围绕。永之治:永州的治所。

  [10]浯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诗人元结居溪畔,名溪为“浯”。

  [11]湘之源:湘江源出广西兴安,此指唐代永州属县湘源,今广西全州。

  [12]泷(shuāng)泉:未详,当在永州;一作“龙东门”。

  [13]东屯:即黄溪畔的村庄名:一作“黄溪东屯”。

  [14]黄神祠:黄溪居民所立祠堂,“黄神”事见下文。一本无“神祠”二字。

  [15]祠之上:即篇末所说“今祠在山阴溪水上”,祠堂傍黄溪,在山的北面。

  [16]墙立:像墙壁似矗立。

  [17]“丹碧”二句: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一本“丹碧”前有“如”字。

  [18]其缺者:指缺花叶。

  [19]水:即黄溪水。小石:一作“石”。

  [20]黄神之上:谓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21]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22]初潭:第一个水潭。

  [23]殆:几乎。状:形容。

  [24]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剖大瓮(wèng):剖开了的大陶罐。

  [25]侧立:倾斜地放着。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26]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tíng):水停止不流。这句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

  [27]“来若”二句:形容下句所说“有鱼数百尾”从上流急速游来的情景。

  [28]会:聚集。石下:溪底之下,即谓初潭。

  [29]石皆巍然:指溪流两边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30]峻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谓黄溪。

  [31]颏(kē):下巴尖。颔(hàn):下巴。龂(yín):牙根。腭(è)牙床。

  [32]鹄(hú):天鹅。

  [33]一状:谓与第二潭附近地势形状一样。

  [34]锵然:流水声铿锵。

  [35]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36]舒:坡度小。

  [37]土田:泥土和田地。

  [38]黄神为人时:谓当黄神还是凡人、尚未成神时。

  [39]传者:介绍关于黄神传说的人。

  [40]黄神王姓:谓黄神本姓王。

  [41]莽:王莽,字巨君,汉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平帝时擅政篡汉,改国号“新”,世称“新莽”。世:后嗣。

  [42]莽既死:新莽始建于公元9年,亡于地皇四年(23)。

  [43]更号:改姓氏。

  [44]深峭者:深山险崖的地方。潜:潜居藏身。

  [45]“余黄”句: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

  [46]“故号”句: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

  [47]声相迩:谓语音相近 。有本:有根据,即指上述王莽自谓黄帝后裔及改女号之事,可作黄神从姓王改姓黄的根据。

  [48]验:证实。以上二句是说,“黄”、“王”语音相近,加上王莽的说法和先例,就成为关于黄神的传说日益被证实的原因。

  [49]是:指黄溪一带。

  [50]咸:都。安:安心居住。

  [51]有道:谓黄神给黄溪居民以太平。

  [52]俎(zǔ)豆: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案盏,此用作动词,祭祀。这句是说,黄神死后,黄溪居民就祭祀他。

  [53]为立祠:给黄神修建祠堂。

  [54]“后稍”句:谓黄神祠先建在他的潜居处,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说在东屯南六十步处。

  [55]山阴:山的北面。

  [56]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57]启:引导。
  译文: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座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处在这个地方。
  有传文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人。”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潜居下来。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实际的依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已是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颇已得道。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有宗祠。后来稍稍改变(形象)更接近平民。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作者及题解】
  本篇选自《柳河东集》,是作者游记中最为侧重记述游赏山水景致的作品。它作于元和八年(813)。作者贬永州已八个年头,抑郁激愤较减,思想深刻,而趋于通达。他虽然壮心不泯,但对再获任用不抱厚望,以为“自度罪大”,“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隙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与杨晦之第二书》),心情显得平和。所以这篇《黄溪游记》所表现的作者形象是探幽赏奇,欣然自适,似无发挥,而兴会心得,夷然自信。其艺术老到,浅而深,奇而实,得心应手,触处适源,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却似信笔写来,天衣无缝。

  文章开头便出奇,不无夸张,发人兴趣,说天下山水“永最善”,永州山水“黄溪最善”。然后作者把读者带到黄溪的东屯村,先在黄神祠欣赏黄溪山水全貌;再沿溪上山,一路指点领略奇丽景物,来到黄神当年隐身处。最后,作者理所当然地介绍了黄神来历和所受敬遇。这样的写法,确乎像“以启后之好游者”,似作导游。但稍加咀嚼,却有意味。

  黄溪其实偏僻,并非名山大川,而作者誉为“最善”。黄神原为逃亡,不属名士清流,而居民“以为有道”。也许正因为作者见地独特,评价异俗,所以他要以实服人,以景夺人,写山水而用史笔,赏奇丽则多为白描。写山,曰“墙立”,曰“骈植”,铸祠精练,而见陡峭之势,丰茂之态。述水,则状初潭如剖瓮高挂,见游鱼“来若白虹”想像奇妙,形象生动,水清流急,不言而喻。上第二潭,石怪鸟奇,迥无人迹;而临深峭,恍入桃源,“山舒水缓,有土田”,非仙界,是人境。这循溪登山、探奇赏幽的游程,岂非当年黄神逃亡藏身、筚路蓝缕的路程?而这相传为奸贼王莽的后裔,却因居住深山而被视为神,吸引人民安居黄溪,得到他们的尊敬,立祠祭祀。可见山水不以偏僻而不善,人不为逆境而无道。相反,偏僻山水可以“最善”逆境中人可以“有道”,有黄溪和黄神为证。这便是含蓄本文的思想情怀。

  题记:元和初年变法失败,作者被贬永州。永州地远荒僻、人烟稀少是个令人可怕的地方,作者初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面对如此遭遇怨愤之情可想而知。然而作者寄情山水,通过对山水幽静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