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丰稷字相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翻译文言文:《宋史》丰稷

《宋史》丰稷 翻译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县人。

登上第,为谷城令,以清廉明察著称。从安煮出使高丽,海上大风,桅杆折断,船几乎覆盖,众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丰稷却神色自如。

煮叹息说:“丰你不易测量的。“我知道封丘县,神宗召回答,问:你从前在海上遇到风暴,为什么不害怕?”回答说:“巨泡几天,风浪固其常罢了,凭仗军威,还怕什么!皇帝很高兴”,提拔为监察御史。

治理参知政事章请托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阻挠,从重视陈州。徒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

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

刘奉世册立夏国嗣子乾顺,而乾顺来贺坤成节,奉世遽出境,稷劾之,奉世以赎论,迁右司谏。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

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几谓曰:“闻君言,使?几汗流浃背。”

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太常少卿、国子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除刑部侍郎兼侍讲。

元祐八年春,多雪,稷言:“今嘉祥未臻,沴气交作,岂应天之实未充,事天之礼未备,畏天之诚未孚欤?宫掖之臣,有关预政事,如天圣之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者欤?愿陛下昭圣德,祗天戒,总正万事,以消灾祥。”帝亲政,召内侍居外者乐士宣等数人。

稷言:“陛下初亲万机,未闻登进忠良,而首召近幸,恐上累大德。” 入朝任殿中侍御史。

上疏哲宗说:“陛下眼力足以看清万事的统,而不能用照明;智谋足以应付变曲应,而不能用他们的智慧。顺考古道,二帝之所以圣人;效法文王,成王这样认为。

希望以《洪范》为借鉴,训为宝鉴,一言一行,想以此为则在四海,为法律在千年,那么教化行,风俗习惯美,而中国怎么了。”刘奉世册立夏国儿子干顺,而乾顺来祝贺坤成节,冯奉世马上出境,国家弹劾的,冯奉世以赎罪论处,升为右司谏。

扬、楚二王为皇帝的叔父,没有人都尊宠,秘密让蜀道织锦褥。国家在正衙评论说:“二位圣人以节俭先天下,而宗王奢侈,官吏奉承,都应该纠正。”

退出,御史趟?几乎对他说:“听到你说的话,使?多少汗流浃背。”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任太常少卿、国子祭酒。

皇上临幸太学,命令他讲《尚书·无逸篇》,赐给四品服,任刑部侍郎兼侍讲。元八年春,多雪,后稷说:“现在吉祥尚未达到,渗气交作,难道应天的果实不充足,侍奉上天的礼仪不完备,畏惧上天的的确不孚吗?宫廷的臣子,有参与政事,如天的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的人吧?希望陛下圣德美盛,恭敬上天的告诫,总正万事,以消除灾祸。

“帝亲政,叫内侍在外的音乐人宣等几个人。后稷说:“陛下开始亲理万机,没有听说登进忠良,而首召见宠幸,恐怕上多次大的德行。”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拜吏部侍郎,又出知河南府,加龙图阁待制。章惇欲困以道路,连岁亟徙六州。

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

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

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又乞辨宣仁诬谤之祸,且言:“史臣以王安石《日录》乱《神宗实录》,今方修《哲宗实录》,愿申饬之。”

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任命吏部侍郎,又从河南知府,加龙图阁待制。章想困在路上,连年多次迁徙六州。

徽宗即位,任命左谏议大夫召,道任御史中丞。进入回答,与蔡京遇到,京越班行礼说:“天子从外地召公中执法,今天一定有高论。”

国家严肃地回答说:“做自己知道的。“这一天,论蔡京狼狈为奸,不久陈酵、江公望都说的,不能动。

国家对陈老师锡等说:“京在朝廷,我们有什么脸在这?“打不完的,京就离开翰林。又请求辨别宣仁诽谤之祸,并且说:“史臣认为王安石《日录》《神宗实录》混乱,现在正在修撰哲宗实录》,希望整顿的。

“当时宦官逐渐增多,国家有《唐书·仇士良传》读到上帝面前,读几行,皇帝说:“我已经告诉。”国家为如果不听到的人,读完后就停止了。

曾布得助嬖昵,将拜相,稷约其僚共论之。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布遂相。

稷谢表有佞臣之语,帝问为谁,对曰:“曾布也。陛下斥之外郡,则天下事定矣。”

改礼部。论宋用臣不当赐美谥,不为书敕。

哲宗升祔,议功臣配享,稷以为当用司马光、吕公著。或谓二人尝得罪,不可用。

稷曰:“止论其有功于时尔,如唐五王岂非得罪于中宗,何嫌于配享?”又言:“陛下以‘建中靖国’纪元,臣谓尊贤纳谏,舍己从人,是谓‘建中’;不作奇技淫巧,毋使近习招权,是谓‘靖国’。以副体元谨始之。

2. 文言文中所有“相”字的用法及例子

(1) 交互;互相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袁人相聚。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青山相对。

——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

——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3) 共同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列子·汤问》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

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相 xiāng 〈动〉(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相 xiàng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儿已薄禄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西游记》(2) 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托名汉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

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4)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5)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如:首相;大藏相(6)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7)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8)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9)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

——《尔雅》(10)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11)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12)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焉用彼相。

——《论语·季氏》(13)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3. 窦俨字望之文言文全文翻译

【宋史窦俨传原文】 窦俨字望之,幼能属文。

既冠,举晋天福六年进士,辟滑州从事。府罢,授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出为天平军掌书记,以母忧去职。

服除,拜左拾遗。开运中,诸镇恣用酷刑,俨上疏曰:"案名例律,死刑二,绞、斩之谓也。

绞者筋骨相连,斩者头颈异处,大辟之目,不出两端。淫刑之兴,近闻数等,盖缘外地不守通规,或以长钉贯人手足,或以短刀脔人肌肤,迁延信宿,不令就死。

冤声上达,和气有伤,望加禁止。"上从之。

俨仕汉为史馆修撰。周广顺初,迁右补阙,与贾纬、王伸同修晋高祖少帝、汉祖三朝实录。

改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时仪自阁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两制,时人荣之。

俄加金部郎中,拜中书舍人。 显德元年,加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时世宗方切于治道,俨上疏曰:"历代致理,六纲为首:一曰明礼,礼不明则彝伦不叙。

二曰崇乐,乐不崇则二仪不和。三曰熙政,政不熙则群务不整。

四曰正刑,刑不正则巨奸不慑。五曰劝农,农不劝则资泽不流。

六曰经武,武不经则军功不盛。故礼有纪,若人之衣冠;乐有章,若人之喉舌;政有统,若人之情性;刑有制,若人之呼吸;农为本,若人之饮食;武为用,若人之手足。

斯六者,不可斯须而去身也。陛下思服帝猷,寤寐献纳,亟下方正之诏,廓开艺能之路。

士有一技,必得自效。故小臣不揆,辄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之言。

"世宗多见听纳。 南征还。

诏俨考正雅乐,俄权知贡举。未几,拜翰林学士,判太常寺。

俨校钟磬筦龠之数,辨清浊上下之节,复举律吕旋相为宫之法,迄今遵用。会诏中外臣僚,有所闻见,并许上章论议。

俨疏曰:"设官分职,授政任功,欲为政之有伦,在位官之无旷。今朝廷多士,省寺华资,无事有员,十乃六七,止于计月待奉,计年待迁。

其中廉干之人,不无愧耻之意。如非历试,何展公才。

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畿大夫见府尹如赤令之仪,其诸州府县大夫见本部长如宾从之礼。

郎中、员外郎、起居、补阙、拾遗、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光禄少卿以下四品,太常丞以下五品等,并得衣朱紫。满日,准在朝一任,约旧官迁二等。

自拾遗、监察除授回日,即为起居、侍御史、中行员外郎。若前官不是三署,即罢后一年方得求仕。

如此,则士大夫足以陈力,贤不肖无以驾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国,斯实良规。"又以为:"家国之方,守谷帛而已,二者不出国而出于民。

其道在天,其利在地,得其理者蕃阜,失其理者耗啬。民之颛蒙,宜有劝教。

请于《齐民要术》及《四时纂要》、《韦氏月录》中,采其关于田蚕园囿之事,集为一卷,镂板颁行,使之流布。"疏奏不报。

宋初,就转礼部侍郎,代仪知贡举。当是时,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俨撰定,议者服其该博。

车驾征泽、潞,以疾不从。卒,年四十二。

俨性夷旷,好贤乐善,优游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乐》成一百二十卷,诏藏于史阁;其《通礼》未及编纂而卒。

有文集七十卷。俨与仪尤为才俊,对景览古,皆形讽咏,更迭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义相敦励,并著集。

俨显德中奉使荆南。荆南自唐季以来,高氏据有其地,虽名藩臣,车服多僣侈逾制,以至司宾贱隶、候馆小胥,皆盛服彯缨,与王人亢礼。

俨讽以天子在上,诸侯当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后宣达君命。 尤善推步星历,逆知吉凶。

卢多逊、杨徽之同任谏官,俨尝谓之曰:"丁卯岁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遗见之,俨不与也。"又曰:"俨家昆弟五人,皆登进士第,可谓盛矣,然无及相辅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

"卒如其言。俨有子早卒,以侄说为嗣。

【 全文翻译】 窦俨字望之,少年时能写文章。成年以后,后晋天福六年举为进士,征召为滑州从事。

府署撤销,授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出朝为天平军掌书记,因母丧离职。服丧结束,授为左拾遗。

开运年间,各地任意使用酷刑,窦俨上疏说:按照法律,死刑有两种,就是所谓绞刑、斩首。绞刑筋骨相连,斩首头颈分离,大辟的刑名,不超出这两类。

滥用刑罚兴起以后,近来听到数等,是因为外地不遵守通行的法规,或者用长钉贯穿人的手足,或者用短刀割人肌肤,拖延一两天,不让他马上死去。诉冤的声音传到上面,对样和之气有损害,希望加以禁止。

听从了他。 窦俨在后汉为官任史馆修撰。

后周广顺初年,升为右补阙,与贾纬、王伸共同修撰晋高祖少帝、汉祖三朝实录。改任主客员外郎、知制诰。

当时窦仪从内阁进入翰林,兄弟同一天接受任命,分别担任两制,当时的人很羡慕。随即加官金部郎中,授为中书舍人。

显德元年,加官集贤殿学士,判院事。父亲去世服丧离职,服丧完毕,官复原职。

当时世宗正迫切征求治国之道,窦俨上疏说:历代国家得到治理,把六纲放在首位:第一是明礼,如果礼不明,那么人伦常道就失序。二是推崇乐,如果乐得不到尊崇两仪就不能和谐。

三是兴盛政务,如果政事不盛各种事务就无法有序。四是正刑罚,如果刑罚不正大奸大恶之人就不会受到威慑。

五是鼓励农耕,如果农业得不到鼓励资财就不能流动。六是加强武备,如。

4. 文言文《曹参为相》全文翻译

曹参,字敬伯,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生前封为平阳侯,死后谥为懿侯。曹参虽在西汉相国位上只有三年,两个典故却名扬天下:“萧规曹随”、“曹参空爱酒盈樽”,是赞美还是丑化,众说纷云。

我个人把曹参做相国(丞相)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争年代做相国,起点是从高祖二年开始,他先后担任过代理左丞相和右丞相,终点是刘邦做了皇帝,曹参自觉地把右丞相印交回了刘邦手中,乱世丞相算是当到头了。第二阶段是和平年代做相国,即刘邦做了皇帝,天下基本太平了,曹参被委派到诸侯国齐国做相国,任职九年,待到萧何去世召回朝廷做相国,任期到病亡。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曹参都算得上优秀的相国,能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战争年代的曹参,以武功著称于世:先后攻下过两个诸侯国,俘虏了两位国王、三位丞相、六位将军等,功勋声名赫起。以至于刘邦胜利了排队分果果, 大家都公推曹参排名第一,萧何第二。要不是鄂千秋从中帮腔,刘邦即使有私心于萧何,也找不到台阶下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作用也只能雪亮在心里,上不得台面;在和平年代,曹参则以文治著称于世:治齐齐国安定繁荣、富可敌国,相汉,西汉事业蒸蒸日上步入正轨。曹参与萧何张良陈平、王陵周勃等相国不同,他们有的是能文不能武,能武不能文,既能文又能武的相国,西汉唯曹参一人而已。

我活在和平年代,只想讨论曹参在和平年代为相的事。也就是在齐国为相和接任萧何为相的事。

话说刘邦天下一统,坐上了皇帝宝座,把自己最宠信的萧何推上了相国的位子,公推排名第一的曹参肯定是不能跟萧何同在一起共事。因为一江不纳二龙,刘邦只好把曹参派到齐国去做丞相。其实曹参到齐国当丞相也好,毕竟主子悼惠王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因为是私生子,不能立为太子,刘邦就让刘肥做了最大的诸侯王,城池七十二座。我不知道刘邦出于何种考虑让刘肥做最大的诸侯王,论功行赏肯定排不到刘肥。也许是出于对刘肥或者说刘肥母亲的一种补偿考虑吧。

刘肥太年轻,治理国家没有经验,一切朝政大事就落在曹参肩上。丞相曹参为把齐国治理好殚精竭虑,召集了齐国各地有名望的几百儒生来共商国是。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协会议,让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看来曹参思想还是比较前卫。这几百名齐地精英组成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一人有一套治国方法。他们拿出了几百套的治国方法,方法多得让曹参无所适从。看来有时候想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取得成效。曹参原指望这些代表们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想法看来是破灭了。

指望不上这些儒生的曹参并没有失望,他听说胶西有个叫盖公的,精通黄、老之术,就厚礼把他请来。盖公给曹参讲解"清静无为民自治"的道理,并具体地引申、发挥。盖公的见解很合曹参的味口。其实曹参心中早就有一个治国方略:按照齐国的风俗让齐民安居乐业,只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现在盖公不但治国思路与曹参施政方针暗合,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操作指南,这才是曹参最想要的东西。盖公受到重视,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惜那几百位人大代表们没有领悟曹大人的精神,想脱离曹大人的治国纲领去另搞一套,岂能行不通?看来察言观色领悟领导的意旨对个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个人的建功立业得建立在一个大环境之中,靠个人的匹夫之勇匹夫之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当世之人不能不察。

曹参治齐,似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在于堵。曹参治齐九年,齐民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被世人誉为"贤相"。

5. 汪澈,字明远文言文原文

宋史·汪澈传原文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显仁皇后攒宫讫役,议者欲广四隅,士庶坟在二十里内皆当迁,命澈按视。还奏:"昭慈、徽宗、显肃、懿节四陵旧占百步,已数十年,今日何为是纷纷?汉长乐、未央宫夹樗里疾墓,未尝迁。国朝宫陵仪制,在封堠界内,不许开故合祔,愿迁出者听,其意深矣。"高宗大悟,悉如旧。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会金使高景山来求衅端,澈言:"天下之势,强弱无定形,在吾所以用之。陛下屈己和戎,厚遗金缯,彼辄出恶言,以撼吾国。愿陛下赫然睿断,益兵严备,布告中外,将见上下一心,其气百倍矣。"除御史中丞。

6. 王廷 字子正文言文翻译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1532)考取进士。授任户部主事,改任御史。上疏弹劾吏部尚书汪钅宏,被贬为亳州判官。历任苏州知府,颇有政绩声誉。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理粮食储备。南京的粮储督理,自成化元年(1465)以后均由都御史领命,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开始指令户部侍郎兼任。等到振武营的军队叛乱,舆论要求恢复旧制度,于是让副都御史章焕专门领命,改派王廷去南京刑部。王廷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当时倭寇骚乱还没有肃清。王廷建议派遣江南地方镇守总兵官,专门驻防吴淞,江北的属地分派的副总兵,专门驻防狼山。于是成为定制。淮安发生大饥荒,他与巡按御史朱纲奏请留下商税做军队的粮饷,被皇帝下诏严厉申斥。给事中李邦义于是弹劾王廷不知道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廷辩护,才得解脱。转任左侍郎,仍然负责户部事务。因为在通州抗击倭寇的功绩,增加二级薪俸。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上奏皇帝推行慎重选官授职、重视分区巡察。认真办理刑狱、端正表率、严格检查与约束、公开举荐与弹劾等六件事。

隆庆元年(1567)六月,京都雨大成灾毁坏房舍,皇帝指令王廷督促御史分别进行赈灾、抚恤。正赶上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戒备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皇帝拜祭诸位皇陵,诏令王廷同英国公张溶留居驻守。宦官许义持刀勒索别人的钱财,被巡城御史李学道鞭笞。一群太监窥视李学道上早朝之机,相约在左掖门外殴打了他。王廷上奏告了他们一状,使他们分别受到戍边的发配。

御史齐康替高拱弹劾徐阶。王廷进谏“:齐康身怀奸党之邪恶,不从重惩罚不能安定国家大计。”皇帝贬责了齐康,下诏挽留徐阶。高拱便称病引退。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从中斡旋,徐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再度弹劾徐阶,徐阶也称病引退。王廷便揭发张齐的奸诈好利的劣迹,进谏:“张齐先前奉命赐赏宣、大的军队,接受了盐商杨四和的几千两银子,替他宣扬抚恤边地商人、革除以后的盐课等事,被大学士徐阶阻止。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谋求掩饰自己。”皇帝便将张齐打入诏狱。刑部尚书毛恺在张齐被发配去戍边的时候,宣布皇帝诏令将他削职为民而释放。高拱再度升职拜相,王廷担心他记恨宿怨,而且毛恺也是徐阶引荐的,于是先后请求辞官以便回避高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辩冤,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给无辜者罗织罪名。刑部尚书刘自强再度上奏“:对张齐的定罪不实,王廷、毛恺徇私枉法。”诏令剥夺毛恺的官职,将王廷贬斥为民,饶恕了张齐,将他补任通州判官。

万历初年,张齐因为不谨慎被罢免,毛恺在此之前已经去世。浙江巡按御史谢廷杰辩解道,毛恺洁身自好有古人风范,因为压抑张齐获罪被剥夺官职,现在张齐已被罢黜,足以知晓毛恺操守正直。诏令恢复毛恺的官职。因此,巡抚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王廷任苏州太守的时候,人们将他与赵清献相提并论。耿直有气节,始终没有更改。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诏令他就原官职退休。万历十六年(1588),供给的粮食如定制,仍旧以其高寿特赐慰问之情。第二年去世。谥号恭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