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总结走跑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1. 古代文言文中“走”“趋”的区别

一、行走速度不同

1、走:本意是疾速而行,奔跑。

2、趋:礼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二、意思不同

1、走:“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2、趋:“趋”就相当于“走”的意思。

三、走拼音:zǒu

释义:

1、行:走路。走步。

2、往来:走亲戚。

3、移动:走向(延伸的方向)。走笔(很快地写)。钟表不走了。

4、往来运送:走信。走私。

5、离去:走开。刚走。出走。

6、经过:走账。走内线。走后门。

7、透漏出去,超越范围:走气(漏气)。

8、失去原样:走形。走样。

9、古代指奔跑:走马。不胫而走。

10、仆人,“我”的谦辞:牛马走(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走走走。”)。

四、趋拼音:qū

释义:

1、快走:趋走。趋进。趋前。趋奉。趋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趋向。趋势。大势所趋。

3、鹅或蛇伸头咬人。

4、追求,追逐:趋时(追求时髦)。趋利。趋光性。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走笔[zǒu bǐ]

很快地写。

2、走色[zǒu shǎi]

落色。

3、走电[zǒu diàn]

跑电。

4、走题[zǒu tí]

做诗文或说话离开了主题:说话走了题。

5、奔走[bēn zǒu]

急走;跑。

2. 古代文言文中“行”,“奔”,“趋”,“走”的区别是什么

汉语中,“行”“走”“趋”“步”四个词,均与行走有关,但意义不尽相同。

“趋”,《释名》:“疾行曰趋”意即小步快行。“趋”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触龙朝见赵太后,“入而徐趋”,“趋”是行朝见礼。“徐趋”是因触龙“病足”,虽“趋”,但比常人动作表现得缓慢。

“走”,甲骨文上像人甩开手脚,下像足之形。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不得疾走”,是触龙说自己跑不动了。

“奔”,急走,跑。

“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行”,就是“沿着溪边走。”“恃辇而行”表明“行”是泛指行走,坐车辇也可说“行”。

“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本义是“两举足也”,即两步为步。用作动词,表示散步。《释名》:“徐行曰步。”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乃自强步“,即触龙强打精神散步。

3. 问:在文言文里,“走”有跑的意思,那么请举例几句

走,本义:跑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某将走见。——《仪礼·士相见礼》

险其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期贤》

在位者皆反走辟。——《大戴礼记·诸侯迁庙》

扁鹊望 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飞沙走砾。——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文言文中趋是什么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