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丰盈才允许自己和他人自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向心灵探索之旅(一)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跟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自找没趣;有时跟别人过不去,抱怨、挑剔、指责……无论跟谁不自在,问题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准确地说,出在自己的心里。

      近几个月来,我参加了人本表达性艺术的课程,没想到这个课程让我收到从未有过的体验——向内心探索的奇妙。

      这里的环境十分安全,让人轻松自由:老师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一切都只是建议;没有评价和判断;心、口真诚一致;彼此尊重,感同身受。学习方式是以体验为主的,老师没有串讲的环节,一切要点都穿插渗透在各种体验活动后的分享、回应或提问答疑中。在这种体验模式下学习,你得用心体会,否则带走的只是知识!

      记得第一次课程时,老师问我来这里学习目标是什么,我很肯定地说:“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帮助学生。”看起来蛮了不起的动机——自己出这么多钱,为的是帮助别人!

      由于带着这种向外输出的目的而来,我对三天课程的收获还是很满意的,比如: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支持安全的环境;如何让人的无限潜能得到极大发挥;人有美好的部分,也有暴力、低俗的部分,在阳光与阴暗中,在现实与内心冲突时,如何整合找到平衡点;人的经验都有向上表达的愿望,但有时害怕不接纳而压抑,这种被压抑、被忽略、被遗忘的经验如何让它成为宝贵的资源……不仅理念得以更新,还能把它们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初见成效。但细细品味,我感觉还是留下了很多疑惑和遗憾。

      在课程中,我始终运用自己最擅长、最得意的“理性+思维”学习方式,每次探索内心的过程,我总是完成得很快,几乎不假思索,回答一步到位。可在分享时,我发现有些学员的探索不是找明确的答案,而是快速抓住内心一闪而过的想法、情绪、感觉等微妙的体验,觉察它、探索它。我很好奇:为什么我却从没有发现甚至丝毫没有察觉这些稍纵即逝的内心体验呢?人本表达性艺术本来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内探索的,我却依然停留在向外拓展、运用和掌握知识要点的层面,是不是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呢?

      我羡慕同期学员们的觉察能力,渴望走进自己的内心。

      两个月后开始了第二次课程。老师带着我们用动作、声音、语言等各种方式探索内心,并建议画出此时内心呈现的画面。我努力不让“理性”参与,任凭心灵去感知、去觉察。关闭了理性之门后,我心里一片空白:什么想法都没有,什么图画也没有……但我没有压力,因为这里没有评价和判断,我可以没有任何发现与觉知,也可以不发言、不分享。

      就在这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在别人都忙着作画时,我继续一会儿听着音乐任意舞动肢体,一会儿躺下闭眼听周围的声音、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突然一幅画面呈现出来——在漆黑的夜空中,有几束光穿过,这微弱的光透过黑魆魆的封闭体留下了一些亮点……嗯,这次我好像能抓住它!迅速把它画了出来!这光、这黑色的封闭体似乎越来越清晰了,这不就是我当下的心灵状态吗?平时,我总在向外、向外——整天忙于家务、工作、义工、亲戚、朋友、人情……何时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呢?

      这个黑魆魆的封闭体是在告诉我,向内看自己的眼从来没有打开过!而像那一束束的光是学员们每次分享给我的震撼!当下这个瞬间的发现,激活了我的状态,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心灵之门。这幅并不美的画面,将是引导我探索奇妙心灵的起点,我从此进入了探索心灵花园之旅!

      之前,丈夫对 “废物利用”总是乐此不彼,而我却总是无比难受!不理解、抱怨……生活常常为这些细枝末节小事烦恼。这次,老师带着学员们在体验馆的楼顶阳台上,打开感官,尽情感受主人用各种废旧的材料制作的秋千、篱笆、花盆、各种景观,我的感受力似乎突然被唤醒了,体会到主人精巧而又率性的设计和他热爱生活、丰富多彩的情趣。多么惬意,多么美好啊!

      当我尝试向各种经验开放自己时,猛然间发现,若任凭丈夫用自己的创想,来设计、装饰我家的楼台,他一定做得更美、更有诗意!我理解了他:不是为了节约,而是喜欢利用废旧物品亲力亲为,享受再创作的美好体验。

      他享受在创造的乐趣中,我陶醉在他的作品里,何乐而不为?可我以前却视这一行为是敌人!根源是我在乎外在的、表面的漂亮和整齐划一,在乎外人的评价与感觉。没有用心感受不一样的美,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更没有看到他人此举背后的体验与心路历程,所以只要不符合我的审美标准的,就一概否认、抵制、贬低……这实际上是自己感受力迟钝、内心体验不丰富的表现。好好与自己沟通,曾经出现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次,我遇见了真实的自己,也真正与丈夫心灵相遇。

      我们遇见自己有多深,就会遇见别人有多深!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领悟!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是最重要的,跟自己的关系则是重中之重,而我们平时却常常忽略自己跟自己对话,忽略了探索自己内心的状态,长期下去,我们的心灵就缺乏滋养。当我们自己内心贫瘠时,总在找别人的茬,只有内心丰盈,才会让自己和他人自在。

      这样的顿悟,让我的存在方式或者说生命状态开始发生改变——让虚荣、刚硬、骄傲等虚浮的东西“化下去”,谦卑、包容、理解、接纳、温柔慢慢就“长出来”了。

      第三次课程是在美丽的松山湖畔,虽然学习模式与前面一样,体验却完全不同。如果说上一次是给心灵松土,那么这次是让心灵的土壤肥沃起来。

      我在到达指定地点时,坐过站、无法原路返回、的士逆行、无奈步行……辗转反侧,晒得黑汗直流,从前可能产生的各种抱怨、烦躁,如今却让自己去体验迷路的乐趣。特别是第二天早晨,四人骑行在松山湖边,经过一段小上坡后,突然出现了又长又弯弯曲曲的大下坡。这次,我愿意向各种经验开放,并相信身体的潜能,连刹车都没有按,还一边不停地踩着踏板,让风声呼呼而过,大家一边高兴地尖叫、呐喊,一边欣赏飞驰而过的美景——清澈湖水、依依垂柳、照样映照下的万物……这种经历对于别人也许是小菜一碟,可对于我是冒险!曾经的我骑车连在平路上都胆战心惊,遇到下坡,必定下车推着慢行,哪敢如此这般疯狂,可这次我做到了,而且是轻松愉快地做到了。

      当我们对自己身体充分相信时,我们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生活,才能真正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次,心灵花园探索之旅丰富多彩。花园里有花有草,也有石头。

      平时,我们比较喜欢正面的感受或体验,负面的东西容易回避或压抑,因为谁都喜欢欣赏美景,而不愿意面对一堆石头。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些石头拿来装点花园,它就成了美景的一部分了。

      冲突就像花园中的石头,当我们遇到时,若抓住它,觉知它、认识它,冲突也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看到每句话、每个当下的背后,都凝聚了各自所有的经验和历史。了解“当下的过去”,就更容易理解人。此刻的遇见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一个瞬间,若我们只看到这个点、这个瞬间,既容易误解自己,又容易误解别人。进入对方的历史,进入到对方的参照系统,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和理解。每个瞬间和点都是十分宝贵的。

      我一直羡慕内心平静坦然生活的人,无论世界多么喧嚣浮躁,在得与失、名与利中间,他们总能保持内心的定律,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不平庸、不张狂,有张有弛、有滋有味。在人本表达艺术探索中,我好像找到了通向这种平静而丰富生活的钥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