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除年羹尧步步为营,展现的是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在上篇文章里我写到了,由于年羹尧没有与雍正皇帝的死敌九阿哥胤禟划清界限,本身又爱慕虚名、骄横跋扈,再加上他拥兵自重、功高震主,最终引起了雍正的强烈不满,所以雍正下定决心,准备要拿下年羹尧了。

雍正并没有直接把年羹尧抓起来,一是因为现阶段证据不足,如果没有正当充分的理由、证据,就直接把国家的大功臣抓起来,必定会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太好;二是担心贸然抓了年羹尧的话,会引起年羹尧集团的不满,进而引起朝局动荡甚至叛乱。

所以雍正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雍正心思缜密、手段老辣、稳扎稳打,所展现出的政治斗争手段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真不愧是“九子夺嫡”的胜利者,绝对能让你感受到何为帝王心术

首先,从雍正二年(1724)十一月开始,雍正先是与一些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秘密交流,私下里表达自己对年羹尧的不满,提醒这些人要及时表态站队,最好还能揭发年羹尧的犯罪事实。

之后,雍正开始在公开场合事无巨细地批评年羹尧,无论年羹尧做什么,雍正都能鸡蛋里挑骨头,给挑出错儿来,并且上纲上线地批评他,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乾夕惕事件”。

雍正三年(1725)三月,北京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祥瑞之兆。

按照惯例,一定级别以上的大臣都要向皇帝上贺表,歌颂皇帝的圣德感动了上天,上天特意降下来祥瑞。这些贺表的内容也都是官话套话,大臣们不过是走走形式、向皇帝表表忠心而已,皇帝通常也不会亲自查看。

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为啥,雍正皇帝看了,而且看得特别仔细,就像编辑审查书稿一样,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最终在年羹尧上的贺表里发现了一个错误——那里面把用来形容皇帝终日勤奋、不敢松懈的美好词汇“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雍正将这个文字错误无限上纲上线,说:年羹尧不是个粗心的人,他的贺表这么写,绝对是故意的,他不愿意用“朝乾夕惕”这四个字来评价我,这是仗着自己有功,对我大不敬。“今年羹尧既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雍正这话一说出口,满朝文武恐怕没人会看不出雍正的意图了,加上之前雍正在私下里、公开场合里批评年羹尧,于是大臣们开始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揭发他的罪行。

雍正借此派人去查年羹尧的罪证,落实人证物证。不要说年羹尧平时本来就有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查一个准儿,就是完全没有,如今皇帝亲自发话了,没罪也得给你查出罪来。

同时在这一阶段,雍正也开始对年羹尧的势力范围——川陕甘三省的文武官员进行拉拢,力图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分化瓦解年羹尧集团,孤立年羹尧。

拉拢对象中最重要的就是年羹尧手底下的头号大将岳钟琪,雍正给岳钟琪写信,向他表露了自己要除掉年羹尧的意图,保证他事后不但不会受到年羹尧的连累,还将接替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并且会作为日后进军准噶尔的三军统帅。

岳钟琪很清楚,自己身为年羹尧集团的头号大将、核心成员,手握兵权,还是汉人,如果不接受皇帝的招安、与年羹尧划清界限,一旦年羹尧倒台,自己必死无疑,甚至还会牵连整个家族。所以,岳钟琪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站到了雍正一边。

不过,也有拒绝拉拢的,比如曾任陕西布政使、甘肃巡抚的胡期恒。他与年羹尧自幼相识、关系融洽,又是多年的上下级关系,年羹尧对他多有提携。他顶住了雍正的威逼利诱,拒绝揭发年羹尧。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在所有人都对年羹尧落井下石的时候,胡期恒没有跟风、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放弃原则,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选择了这条路,自然也就要承担这样选择的后果。不久,胡期恒被革职下狱,直到乾隆皇帝即位后,才被释放。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雍正三年(1725)四月十八日,雍正皇帝下旨,免去年羹尧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的职位,改调杭州将军,命岳钟琪接任川陕总督。这一招儿就是要把年羹尧调离大本营,方便后面继续收拾他。

年羹尧离开西安后,一路向东,两个月后来到了江苏仪征(今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他本来应该在这里乘船前往杭州上任。不过,年羹尧此时仍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他觉得一定是有人在皇帝面前陷害他,因此上书雍正,请求允许自己进京面圣。

雍正怎么可能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呢?后来又以在江苏仪征滞留为由,免去了他杭州将军的职位,降为闲散章京,在杭州城的东门——太平门,当看门大爷去了。

七月,在雍正的授意下,朝中各个官员奏请将年羹尧处死,以正国法。雍正并没有听从,而是下旨询问各省将军、督抚、提督、总兵的意见,要求他们表达对这个案子的态度。

九月,雍正以年羹尧曾派兵在陕西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镇压盐枭,致死平民八百多人为由,下旨将年羹尧革去全部职衔,锁拿进京,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问罪。十一月五日,年羹尧及其家属被押送到京城,关入刑部大牢。

清代的司法机构在给犯罪官员拟定罪名时,一向都有这样的规律:对于中低级官员的一般职务犯罪,比如贪污受贿、渎职等等,能轻判的绝不重判。 这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之后这些官员被重新启用,也不至于影响双方的关系。

而对于高级官员所犯的带有政治色彩、皇帝亲自下旨督办的罪行,能重判的绝不轻判,而且是越重越好。 一来是为了避免皇帝怀疑自己是犯罪官员的同党,轻判是故意维护他;二是如果皇帝有心宽容的话,那么皇帝就会下特旨宽赦,彰显皇帝的仁德。如果定的罪不重,皇帝还怎么做顺水人情呢?

像年羹尧这个案子,当然属于后者。整个十一月内,三法司的官员都在忙着给年羹尧议定罪名,各省的文武官员也纷纷上奏,表达对此案的看法,大家众口一词:年羹尧罪不可赦,该杀!

这些人中有的是嫉妒年羹尧之前受宠,如今他落魄了,当然要上去狠踩两脚;有的是曾经与年羹尧有过节,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彻底扳倒年羹尧的机会了;还有的是为了自保,皇上都明确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了,而且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也说明雍正一定要拿下年羹尧。皇帝问各大臣对此案的看法,哪里是在真的问你的看法和建议,只不过是想让你公开表态支持皇帝的决策而已,进而证明拿下年羹尧是众望所归。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十一日,雍正严格按照《大清律例》和吏部《则例》的规定,以及相应的法律、行政程序,给年羹尧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包括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六、贪黩之罪十八、侵蚀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

雍正想向全天下人证明,年羹尧被革职、被定罪、被处死,是因为他确实犯了这些罪,他罪大恶极,按律当诛,自己这么做完全都是按照法律办事的,绝对没有掺杂私心,不是鸟尽弓藏、诛杀功臣。

不过,说实话,这些罪名呢,有的是确有其事;有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的属于你和皇帝关系好,那就没事,但是一旦皇帝翻脸不认人了,那就是你的罪了。

同日,年羹尧被赐自尽,次子年富被判斩立决;其余诸子,十五岁以上的,被发往云南、贵州、广西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十五岁以下的,等年龄长到十五岁后再陆续发配;年羹尧族中男子凡有现任或候补文武官员的,一律革职,年羹尧嫡亲子孙永远不许为官。

除此之外,雍正并没有株连年氏家族其他人。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只是被革职,死后,雍正下令以原有的官品礼葬,为其恢复了名誉;大哥年希尧被罢官,但是几个月后又重新任职;妻子回娘家居住;妹妹年贵妃虽然在年羹尧自尽前半个多月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但是雍正早前决定要拿下年羹尧的时候,也并没有迁怒于她,反而还在她去世前晋升她为皇贵妃。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后来年羹尧被一撸到底,被剥夺了兵权、剥离了党羽、调离了大本营,对雍正可以说是毫无威胁,那么为什么雍正一定要坚持处死他呢?让他当个杭州的看门小官,甚至贬为庶民不行吗?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 历史 系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在《年羹尧之死》这本书里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年贵妃所生的皇子福惠有关。

当时,雍正皇帝只有四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福惠。弘时一直不被雍正喜爱,因此可能被立为储君的只有其他三位皇子,福惠虽然年纪最小,但是其母地位最高,本人也最受雍正喜爱,因此之后很有可能会被立为储君。

雍正担心如果不趁机杀掉年羹尧,万一之后自己死在了年羹尧前面,又立了福惠为储君。新君即位,年羹尧很可能会以皇帝亲舅舅的身份重返朝堂,到时候,年轻的新君能否控制得住曾经兵权在握的国舅就不好说了,所以雍正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

只不过,即使雍正是这么考虑的,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在雍正六年(1726)九月,皇子福惠去世,年仅八岁,雍正十分悲痛,下令辍朝三日,以亲王礼葬。年羹尧家族与皇家的这么最后一点联系也就没了。

回想年羹尧与雍正的经历,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当初雍正对年羹尧那么好,各种恩德礼遇、甜言蜜语,但是后来翻脸比翻书还快,年羹尧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前后差别如此之大,难道真是帝王无情吗?

自古以来,国家功臣与君主之间的相处,就是个大难题。西汉丞相萧何,是开国首功,也不得不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来自污名节,以此打消刘邦的疑虑;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也是时刻谨慎小心、收敛锋芒,才落得个善终。

遍览史书,才发现真的是像雍正所说的那样: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 守功 难;守功易,终功难! 为君者,施恩易, 当恩难;当恩易, 保恩 难; 保恩 易,全恩难!

所谓“功高震主”,君主担忧的不仅是臣子有谋反的意愿,更重要的是担心臣子有谋反的实力,尤其是后者。你说年羹尧真的想要造反吗?我相信雍正自己也不相信年羹尧会这样做。但是年羹尧手握重兵,在川陕地区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臣子造反,一是要有意愿,二是要有实力。对于君主来说,防止臣子造反,最稳妥的办法是,从后者下手。我不管你想不想反,“人心隔肚皮”,我猜不到,也许想反,也许不想反,但是我不能让你拥有造反的实力。

一是没有实力,一般你也不会去造反,不会拿鸡蛋碰石头。二是即使你造反的话,由于之前我有防备,导致你实力弱,我也有办法可以平定。

所以,君主一般都非常忌讳臣子拥有过强的实力,他们都会进行朝堂制衡,以免威胁自己的统治,有的通过和平的方式,有的就比较血腥了。

电视剧《琅琊榜》中,梁帝的长子祁王因为涉嫌谋逆,被梁帝处死,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冤案,认为梁帝是被小人蒙蔽了眼睛,希望可以重审此案。但是户部尚书沈追认为不可,他一句道破真谛,他跟梁帝的第七子靖王说: “对陛下而言,祁王当年是不是真的反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果一旦想反的话,就随时可以反。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电视剧《琅琊榜2》里的首辅荀白水,利用各种手段打击长林王府。当他的侄子质问他时,他说,长林王府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朝堂需要制衡,必须未雨绸缪,以免日后血雨腥风。侄子认为长林王忠心耿耿,不是那样的人。

荀白水说: “难道我们大梁江山、天子的皇位都要仰赖长林王府的品行不成?他们若为人正,江山则安稳,他们一旦有一念之差,就会风雨飘摇,换了是你,你能心安吗?” 他不是不相信长林王府的忠心,他是担心未来,他认为无论臣子是谁,都不应该拥有难以制衡的权力。

从君主的角度来说,如果臣子拥有可以威胁皇权的实力,他不放心,而且权力是会腐蚀人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一旦有这么强的实力,之后能否保有初心,就很难说了。

参考资料:

冯尔康《雍正传》

林乾《雍正十三年》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