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铖的故里成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明末戏剧家阮大铖,由于他为人奸佞,品格低下,多为士林所摈斥。因此,三百多年来不但对他戏曲作品缺少系统的剖析与评价,就连他的籍贯也出现了“桐城不要,怀宁不收”的情况,至今未能确认,以致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悬案。
现有的各类辞书都一致沿用《明史》上的说法,把阮大铖定为安徽怀宁人,故清代有“阮怀宁”之称。(见《池北偶谈》)《明史》是清代桐城人张廷玉主持编辑的。他当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位高权重,任《明史》总裁,自然有很大的权威性。由他拍板定案的事,别人也不敢妄议。直到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怀宁县编修县志,上百名举子秀才经过多方考证,发现阮大铖并非怀宁籍,因而对《明史》上的这个论断表示极大的不满《怀宁县志·山川》,当记到县境内的名胜百子山时,加了一段语气颇重的注解:“旧志云明季阮大铖自号百子山樵,辱此山矣。大铖实桐城人,今礼部题名碑及府学前进士坊可考也。”公开把阮大铖这个“急权势,善矜伐,悻悻然小丈夫”(钱澄之语)推到桐城,这还是第一次。可惜礼部题名碑与府学前的进士坊均毁,怀宁的抗议之声虽高,但桐城县根本不买这笔帐。
其实,桐城的阮姓人家比怀宁多,集中在东南乡𠙶(音藕)山山麓。据说𠙶山阮的一世祖是唐代镇江南大将军阮枞江,他从长安迁居到此,“越今千余年,相传四十余世。”他自己的墓地就在𠙶山,其墓表依在。除了这位大将军外,𠙶山脚下还葬着宋朝解元阮晋卿,明季抗倭英雄、浙江兼福建巡抚副都御史阮鹗。这些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死后皆得到皇封御葬,曾给古老的桐城县带来荣耀。至于明末兵部尚书阮大铖,是不是归属于这个豪门大族呢?历届《桐城县志》都没有记载,在𠙶山山麓也找不到他的半块残碑。
抗日战争时期,桐城有个叫房梦觉的人,闲居在浮山脚下,写了一本很不出名的小志——《浮渡名胜志》。志中介绍到浮山五云岩时,有这么一段记述:“关外有五云岩,岩在翠华之上。𠙶亦曰阮集之读书处,为明末邑人阮大铖读书所也。龙眠(桐城)昔多名臣、理学,以大铖附魏阉,故多讳之,常寄居皖城(安庆——引者注),故称大铖为怀宁人。”浮山之上,确有“阮集之读书处”,题刻至今尚存。此岩高八尺,纵十尺,横二十四尺。岩洞空阔,居高临下,可揽浮山之胜。若照这段记载,事情就清清楚楚的了。阮大铖不仅是桐城人,而且还是被龙眠的名臣理学家们,为邑隐恶而排挤出县籍的。至于其中包不包括《明史》总裁张廷玉,就不得而知了。
《浮渡名胜志》不属于官修,对这历史性的悬案难以为证。但作者是桐城人,所记之事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