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汪曾祺之《人间至味》豆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文|一一得我

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汪老就说:“黄豆对中国人民最大的贡献是能做豆腐及各种豆制品。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和尚、尼姑、素菜馆的大师傅就通通‘没戏’了。”

作为豆制品的豆腐,都有千变万化的模样。

点的老的叫作北豆腐,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就叫豆腐脑。还有比豆腐脑稍老的北京老豆腐和四川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湖南水豆腐。

而豆腐压紧成形就成了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薄片就是豆腐片,再薄一些的则是百叶或千张。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咱们通常叫作油豆皮。

豆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汪老笔下有香椿拌豆腐,小葱拌豆腐,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松花蛋拌豆腐,高邮咸蛋拌豆腐。虎皮豆腐,家乡豆腐,菌油豆腐则都是烧豆腐。

说到文思和尚豆腐,汪老讲述的有趣极了。他没有真的吃过,却自己脑补出了做法:“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蕈、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也不知道后来汪老有没有动手尝试过,如果真的做出来,应该叫文思汪老豆腐吧。

汪老说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这点我举双手双脚赞同,麻麻辣辣又烫口,怎一个过瘾能概括。

还有好汤加持的砂锅豆腐,虾籽提鲜的汪豆腐。南北相对的四川豆花和北京老豆腐。熏干、香干、茶干,淮扬名菜干丝。臭豆腐、霉豆腐、豆腐乳。百叶结烧肉、臭千张、炸响铃。

已经数出这么多做法,汪老依旧说:“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可见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单单豆腐一样就如此丰富。

我对豆腐最早的印象,应该就是小学时候。母亲经常买豆腐回来,想来应该是北豆腐了,因为嘴馋的我都是上手掰着吃。不细嫩,但散发着浓浓的豆香气。

每次拎回家,豆腐都还是热乎的,常常是还没有来及炒菜用,我就已经吃了小半块。就这样吃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听说做豆腐的加了不太健康的东西,母亲就再也没有买过了。

大概是我天生爱川菜,麻婆豆腐、四川豆花都是我顶顶喜欢的。

麻婆豆腐自不用说,不管做法正不正宗,不管用的豆腐是老是嫩,只那么白里透红的一盘往我面前一摆,我这一餐定是圆满的。

豆花或是豆腐脑,我有点分不清,总觉得差不多。不像北方豆腐脑那种粘稠的酱汁,四川豆花是爽口的,嫩嫩的豆花上面麻辣的佐料,搭配得是那么完美。在四川那几年,校门口的小摊是我经常光顾的。在无事的周末去拎一碗回来,就能开启美好的一天。

后来在北方不怎么吃到了,有时会突然在闲暇的早晨想起那碗辣豆花,好像记得味道,又好像忘记了。好多事情就是这样,“当时只道是寻常”。

豆腐干,豆腐皮,也是现在经常吃的。最喜欢的就是砂锅煲,各类蔬菜和肉炖煮一锅,再加上豆腐皮,外面天寒地冻,家人围坐一桌,热气腾腾,欢声笑语,肚皮也圆滚滚。

以前时间很多,没什么钱,出门游玩的时候从不进大馆子,于是去到各处,小摊都吃了个遍。这就尝到了臭豆腐、霉豆腐,可乐的是我也不觉得臭,只是觉得香,好吃。

现在自己挣钱了,出门游玩吃饭没有太多的顾虑,但却没什么时间了。再叹一次“当时只道是寻常”!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