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皖儿:“蛮夷戎狄”的误解与客观考证(之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 上官皖儿:蛮夷戎狄的融合与客观考证(之一)】

在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录,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

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而“蛮夷”呢,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后来,中国的长江以南不在被视为南蛮,南蛮成为骂人的话。

上官皖儿考证,古时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

东夷又称夷,最早是和炎黄相对的一个部落,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朝时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

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

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说,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后理学以君臣大义取代华夷之辨。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我们现在常说的蛮夷之地,是古代的一种说法。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周边地区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其他地方就称为蛮夷之地。再后来,发现了荷兰、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之后,也称他们为蛮夷之地。 所谓蛮夷也就是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开化的地区。

蛮夷最早由《禹贡》而来,指以都城为中心周边区域划分。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因此,由上得出,蛮夷一开始是指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偏远地区:夷所处地为距都城1500~2000里范围,蛮则更远。

夏朝时九夷,分布在东、东南、东北、北、西北,所以夷非指东部的未开化民族。蛮也是同样。到商周时期,蛮夷(商朝称东夷以外的蛮夷为“某某方”)成了少数民族的称谓,不再根据距离。如周朝时有蛮国(即陆浑,地在河南嵩县一带)距周雒邑就不远。狄更是近,屡次犯东周王城。

春秋时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夷蛮。蛮分布区域: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蛮夷: 1.亦作"蛮彝"。 2.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戎狄: 1.亦作"戎翟"。 2.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秦汉时蛮族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东夷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汉化了。西戎的部分则西迁或被吞并,谁是西戎已经很难说清。至于所谓南蛮的百越,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算,越南也是。北狄早就不存在了,历史上的鲜卑等民族早就融合。但是,从广义来看,蒙古族似乎也可以符合这个名字的最初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存在着鄙视链,这条鄙视链的最底层就是楚国。回想下关于楚国和楚人的成语可见一斑,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无不是表现楚人愚蠢的,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原诸侯看不起楚国。

而楚国没有尊重这种虚礼的打算,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回复,对啊,你不是说是蛮夷,是乡下诸侯么?我就蛮夷给你看,说兼并你就兼并你,你不是天子王爵么?我就把三个儿子都封王(楚国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说我是蛮夷了,我凭什么跟你讲道理。

因此,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说,中原诸侯以龙为尊,楚国却崇拜神鸟凤凰。中原流行现实主义的《诗经》,楚国人写的却是浪漫逸丽的《楚辞》。中原有高雅音乐《阳春白雪》,楚国偏偏喜欢流行音乐《下里巴人》。诸如此类的迥异,不一而足,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对蛮夷战争中,楚国尚武的精神一直存续到了血脉之中,比较注重实力主义,这更让中原那些维护分封制传统的诸侯觉得“野蛮”。

这里既有“荜露褴褛、以启山林”的拓荒精神,也有问鼎中原的霸道。楚国强盛时期对外扩张,特别是对中原方面的扩张让中原诸侯十分敌视,历来中原霸主诸如齐桓公、晋文公都联合诸侯进行对楚战争,以遏制楚国。可以肯定,中原诸国对楚国是又畏惧,又仇视。

“战国七雄”有种说法,秦最强、齐最富、楚最大。当时七雄并立,楚国的地盘是最大的。从起初的封国五十里到后来的辽阔领土,楚国表现出了极强的扩张愿望。楚国血勇明诚,勇于开拓,破坏了周朝的分封制体系,给予旧世界第一击,自此进入到了大争之世,同时,也更让中原地区对其周围地区的“蛮夷戎狄”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固化。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因此,经历这么多朝代和这么长的时间,“蛮夷戎狄”的观念与意识早已根深蒂固。但,上官皖儿认为,有一点,很多人都忘了,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强征强虏,政府大迁移,自由迁徙,等等,让中华大地上东西南北中的人们融为一体,亲如一家。现在,可以说,很难在一个地方找到千年不改变不迁移而流传下来的宗族人群。历经千年的融合,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们要摈弃现在还存在一些人大脑中的相互鄙视和相互诋毁的地域偏见、思想与意识,须大力普及和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和历史考证,让精神文明更进一步。(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鉴赏收藏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