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分别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与野蛮人群的分离。

它发生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使用木棒、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从事采集、狩猎和捕鱼,维持最低的生活。

同时,生产发展,所需劳动量日益增加,战俘也不再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了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在家庭关系中引起革命,母系氏族逐渐衰落,父系氏族固定下来,并向个体家庭过渡。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它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多数地区,人们继发现青铜器后,又发现了铁器。农业上开始使用犁耕代替锄耕。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已经不是零散的现象,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作坊去劳动。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地区不断扩大,需要有一些人专门经营商品交换业务,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人,于是出现了商人,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部门——商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更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奴隶社会的商品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它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这主要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许多奴隶主庄园,都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体,生产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的奢侈需要,而不是为了出售。

扩展资料:

社会分工的基本概述:

社会分工,是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动物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社会分工,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

人类社会分工的优势,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最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社会分工的产生过程:

对于所有群居动物都是一样,分工的产生是由于群居生活,为了使群体更能生存下去,因而要加快群体中各种工作的效率,因而产生了分工,最早的分工是自然分工。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在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之外,还出现剩余。进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

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开始把剩余产品据为已有,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共同体开始瓦解,在此基础上,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又有了城乡的分工。

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1

1、第一次大分工:

发生在原始社会初期。

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两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还促进了商品交换,在此之前,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各氏族、部落之间,只有个别的、偶然的交换,以获取必要的产品。

2、第二次大分工:

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多数地区,人们继发现青铜器后,又发现了铁器。农业上开始使用犁耕代替锄耕。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制陶、冶金、铸造等手工业这时都发达起来,手工业种类日渐增多,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

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第三次大分工:

发生在奴隶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的时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手工业分工之后,劳动产品中日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直接为了交换而生产的,这就把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提升为社会的生活必需。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部门——商业。

扩展资料:

与社会分工类似的有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职能分工

企业全体员工按所执行的职能分工,一般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这是劳动组织中最基本的分工,它是研究企业人员结构,合理配备各类人员的基础。

专业分工

它是职能分工下面第二个层次的分工。专业或工种分工是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的特点所进行的分工。

技术分工

指每一专业和工种内部按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进行这种分工,有利于发挥员工的技术业务专长,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2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扩展资料:

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在房屋的旁边加以培植,于是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由狩猎而来,由于发明了弓箭,再加上狩猎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人类捕捉到的动物不断增多,有些便被饲养起来,于是出现了畜牧业。

在采集、狩猎阶段,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还很不发达,当时采集比狩猎提供较有保障的生活资料,因而当时是母系氏族阶段。

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畜牧业很快发展起来。牲畜的肉可以吃,皮可以穿,骨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由此畜牧业比起狩猎和采集来,既可给人提供可靠的生活资料,又可节约劳动力,而且,和原始的锄耕农业相比,它的收获也更加丰富,更有保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促进了商品交换,在此之前,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各氏族、部落之间,只有个别的、偶然的交换,以获取必要的产品。自从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有了剩余,便出现了经常性的交换。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来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剥削成为可能。在父系大家族长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逐渐脱离劳动,变成剥削者。

同时,生产发展,所需劳动量日益增加,战俘也不再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了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在家庭关系中引起革命,男子在畜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母系氏族逐渐衰落,父系氏族固定下来,并向个体家庭过渡。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多数地区,人们继发现青铜器后,又发现了铁器。农业上开始使用犁耕代替锄耕。由于犁耕使用新的动力——畜力,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农产品越来越多,为人类提供了经常的、可靠的食物。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制陶、冶金、铸造等手工业这时都发达起来,手工业种类日渐增多,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剩余产品增多,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已经不是零散的现象,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作坊去劳动。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5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

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数量较多,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放牧只需要少数人,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生产部门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战俘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方式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

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剥削生产者,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

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现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

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扩展资料:

基本概述: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社会分工是动物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人类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社会分工,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人类社会分工的优势,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最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其他哺乳动物的社会分工跟人类差不多,都是按照个体所擅长的去分工,比如雌狮擅长捕猎,于是雌狮就担负养育家族的责任,雄狮擅长打斗,因此雄狮担负起保卫家园责任。

而昆虫的社会分工则往往由幼虫期的发育情况决定,比如雌性蜜蜂如果在幼虫期一直食用蜂王浆,就会发育成蜂王,负责繁殖,如果在幼虫期只吃两三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不育的工蜂,负责采蜜、分泌蜂王浆、建造巢穴、养育幼虫、保卫巢穴等。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时间: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内容: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时间: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内容:原始社会末期,因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使商品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出现,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时间: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内容: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扩展资料:

社会分工的产生过程:

对于所有群居动物都是一样,分工的产生是由于群居生活,为了使群体更能生存下去,因而要加快群体中各种工作的效率,因而产生了分工,最早的分工是自然分工。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以人类的分工为例。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也扩大了;

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