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之、其、而、为的用法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0-26
一、之
多做代词
二、其
多用作副词
三、而
用作连词。
第2个回答  2020-03-14
  之——
一般用作助词,的。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而——(1)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其——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为——1、被的意思读作wéi
  2、为了的意思读作wèi
  3、表原因
  4、表目的
  5、语气词
  然——
  1.……的样子。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
  4.转折关系的连词:“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焉——
  1、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
  2、代词。
  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好了,记得采纳啊~谢谢~~
第3个回答  2011-10-20
我就知道“之”是的意思用在名词前。其是他的意思,用法不知道 我就知道 这些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参考资料:呼呼,终于完成了,纯手工精心总结和搜集,有问题请及时提出,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