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写作寒夜的具体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1944年,巴金在陪都文化生活出版社供职。出版社在五一路一幢临街的三层楼里,那幢楼房是重庆大轰炸后将就断壁残垣改建的,巴金在阴暗潮湿的底楼分到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小屋。
  冬天的夜晚,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一位名叫赵家璧的人来小屋找他。赵家璧曾在上海创办图书公司,推出过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家。上海被日军侵占后,他把图书公司迁至桂林,后来日军进攻桂林,他的事业在炮火中化为灰烬。赵家璧逃难来重庆,想起曾熟识的巴金,当夜就赶到了巴金住处。
  巴金见赵家璧风尘仆仆,衣着寒碜,赶紧拿出自己的一件毛衣给他穿上。听说赵家璧没有吃晚饭,又到街上的小餐馆里给他叫来了几份外卖。赵家璧吃饱喝足了,情绪高涨起来,声泪俱下地控述了日军的暴行,然后信心十足地告诉巴金,他决心重振旗鼓,在重庆创建一家图书公司。他还约请巴金写一部长篇,巴金恰好正在筹划一部长篇,就告诉赵家璧,在他住的这幢楼的三楼上,住着这么一家子———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媳妇和孙子———祖孙三代四口人。老太太从前念过旧学,是昆明的才女;儿子、媳妇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高材生;孙子正上小学———典型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老太太、儿子、媳妇过去都是满怀希望和抱负的人,逃难来到重庆后,在黑暗势力的欺压下,生活越来越苦,意志越来越消沉,最后儿子染上肺病身亡,媳妇成了别人的花瓶,老太太只得带着孙子远走他乡。赵家璧认为这个悲剧很感人,就同巴金商量提纲,商定以战时陪都为背景,反映小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此时已近午夜,天气愈加寒冷,巴金的心也变得寒冷起来。他想:“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真像这漫漫寒夜啊,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干脆就把小说取名《寒夜》吧。”
  此后,巴金每天夜晚都蹲在小屋里写《寒夜》,一直要熬到夜深,才提上热水瓶去街上的茶馆里打回开水,暖一暖冻得冰冷的手脚。他写得并不顺手,当窗外传来春鸟的啼鸣时,他索性搁笔不写了:“既然写不下去,就等来年再写吧。”
  次年的春、夏、秋三季,巴金虽然没有动笔写,但他的心里却惦念着《寒夜》,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在他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当冬天再度来临时,他从柜子里翻出未完的书稿,又在寒夜里奋笔疾书起来。冬天结束时,《寒夜》终于杀青了。赵家璧一口气读完后,激动地对下属说:“这是一部杰作,立即准备排印!”《寒夜》很快印行上市,很畅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