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如题所述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许多事最后的发生都早有迹象,只不过当事人未能读懂罢了。如这个问题,刘邦和吕后为何能让张良安然一生?潜台词显然是,为何却杀了韩信?所以谈这个问题,就必须拉上韩信和萧何为参照物,这才能说清楚。

那么刘邦对这三人的评价是什么?曾有这样一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刘邦的这句话来分析,萧何、张良和韩信,属于塔尖上的三人。但若从这三人跟刘邦的关系来看,萧何的地位最超然。早在刘邦还当亭长,这个芝麻大的小官时,他就跟萧何认识了。

当刘邦反秦后,又是萧何把他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虽仅仅是个虚名,可千万不要小看这类虚名。所谓:名正言顺!没有这个虚名,刘邦的许多事就没法开展下去。比如刘邦“挂靠”项梁时,人家必然要问,你们“沛县团队”谁是首领?只能是沛公刘邦!

从此刘邦的每一次前进,萧何都紧紧跟随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跟项羽争夺天下时,形成了刘邦在外,萧何在内的“双核模式”。后来这种双核模式,也被曹操和刘备采用了,曹操和刘备在外厮杀,荀彧和诸葛亮在家掌管全局。所以,萧何的地位是最超然的。


张良,在韩王韩成被项羽杀掉后,才死心塌地跟随了刘邦。他的地位比较微妙。因为他是韩国贵族后裔。而秦汉之际,却是分封制和皇权一统,处于激烈较量之时。刘邦的本意是皇权一统,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分封了7个异姓王做个缓冲。

那么张良呢?当刘邦要给他齐国三万户食邑时,张良当即拒绝。显然,张良是在向刘邦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我张良如今只做老大的臣子,只要把当初咱俩相遇的沛县的留地给了我,就心满意足了。刘邦当即同意,张良被封为留侯!

如今,汉初三杰中的前两位,萧何不用表态,刘邦就把他划归到身边,张良表态后刘邦也急慌慌地把他拉了过来。

只有韩信被封为了楚王,站在了七个异姓王的行列,跟刘邦的皇权对峙。无论韩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与否,这就是他人生悲剧的起因。


现在可以清楚看到张良的聪明之处了,无非两点:

其一,懂得功成身退。但这点说着容易,做起了太难了。

其二,始终支持刘邦和吕后所代表的皇权,主要解释下这第二点。

刘邦活着时,一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刘盈的太子位,改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吕后非常着急,请张良出主意,张良便提出了:让太子去请商山四皓,一举巩固住了刘盈的太子位。就凭这个功劳,刘邦死后吕后也不能怎么样了张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31

张良的功成身退,以及在后来安然度过一生,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刘邦和吕后不想杀他,追根究底的是,刘邦和吕后没有将其杀死的必要。

张良本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可因秦灭韩,让张良沦为了亡国之奴。世人都知道荆轲刺秦王,可韩国的张良为了能够替国家报仇,也上演过一场“刺秦”的活动。虽然本次刺秦王未遂,但张良也通过此行一战成名,成为了人们口中家喻户晓的爱国义士。后来因机缘巧合,刘邦与张良搭配,一起度过了艰难万险,最终合力建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意义的“大汉王朝”。

张良的动机

不管这个动机是真是假,但我们可以明白的是,张良在加入刘邦营中初,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张良一直对外宣称自己帮助刘邦的目的为“为韩国报仇”。张良此“动机”的对外输出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向世人说明了自己是忠义之士,自己之所以加入刘邦的队伍,是为了能够打败暴秦,为自己的故国报仇。对于这样动机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张良的气节、名声更上一层楼,还能够使得在后来作为其躲避杀身之祸的理由。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便准备对自己手下的这群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特别是具有气节和能力的张良,更是被刘邦赐予了丰厚的财产与崇高的地位,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深知“兔死狗烹”之道,故而以“臣为陛下效力,只是为了达成替韩国报仇的想法”的说法积极避险并且表明了想要隐居山林的想法和诉求。刘邦和吕后在知道了张良的想法后,便由衷感到欣慰和惋惜。欣慰的是:此等人才,在当年可是立下了一等一的功劳, 不仅没有向自己邀功请赏,反而主动央求隐居山林,此等气节和境界值得欣慰”,而惋惜的是:“此等人才没有继续为大汉奉献,不免会有点可惜。”

在后来,虽然刘邦没有继续封赏张良高官和厚禄,但还是将其封为“留候”。

张良对于刘邦没有威胁

张良既然如此懂规矩,守臣道,刘邦和吕后自然在后就没有杀其的理由,再加上后来张良表现出的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态度,对于朝政之事也不不加以谈论,整日赋闲在封地,以此给人释放出了“与世无争”的信息。在日后,尽管张良具有大才,尽管刘邦和吕后因为不放心,但如此状态的张良,还是帮助其避开了杀生之祸。

不杀张良也是为了体现汉廷的大度

自古以来,帝王杀功臣,往往是一个想杀,一个作死的有趣组合。刘邦在建立了汉王朝后,也曾对一些功臣狠下毒手,张良的才华,往往便是刘邦最大的威胁,好在张良能够临危不乱,妥善应对,才使得他能够逃出生天,得以逍遥快活。其实,除了张良自我的保护外,也和刘邦以及吕后的权谋有关。杀功臣虽然是每一个帝王都会做的事情,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再杀掉身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这对于大汉王朝的根基,是大大不利的。

修禅问道的保护衣

张良在后期痴迷于修玄,痴迷于问道,于是便在自己的封地不问世事,一心扑在炼丹、修炼之事上。张良的这个行为,既是对“爱好”的一种表达,也是对“朝廷当权者的蒙蔽”,张良想借此为理由,让大家知道,他张良无心去过问朝廷之事,自己早已看破红尘,世俗之事再与自己无关,既没有党,也没有羽。

有人觉得张良在后来痴迷于问道,不过是一种假想,目的便是为了骗过王廷,好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安生。可是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代问道本就是常事,而且迷信的古代人肯定不会将“修道”当做儿戏,故此,张良的一心向道是真的,而后来的远离纷争,即使大智慧的体现,也是其修玄的一种附属品。

小结

张良的一生是辉煌的,他既在合理的时间内,将自我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也成功的让自己功成身退,成为了后世的模范、后世得以借鉴的人物,这样的做法可比当时眷恋大位,眷恋权力的人高了太多太多,也明智了太多太多。

第2个回答  2020-09-28
从权利结构,和影响利上,看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张良为什么可以安然度过一生!
张良的在汉朝的定位是谋士,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幕僚人员,只是帮助,君主或者,董事长看问题,给建议的,他们是一点影响利都没有!
有影响的利的,除了将军有兵权的,还有就是,丞相之类的,可以任职官员,管理国家大事,他们这些人,才是有影响力的,他们身边有很多,他任命的官员,和一些人的前途和金钱,追随他们的人多,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像张良这种,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谋士,或者幕僚,没什么影响利,给皇权造成不了威胁!
谋士也很聪明,知道皇帝怕什么,他们就会按照皇帝的心思,去处理这些厉害关系!
第3个回答  2020-04-05
以刘邦的性格,身居高官的异性大臣都得死。我觉得张良能安然渡过一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任何官职,对于朝廷争权夺利,他一个平民身份威胁不到谁。
第4个回答  2020-03-31
张良是一个十分之进退而且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才能躲过被卸磨杀驴,安然过了一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