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在明朝有段时间孟子移出孔庙,不受香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这是因为朱元璋把孟子清理出孔庙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日子。这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他配享的待遇。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孟子本人,而且对儒家的传统信仰均将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要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孔庙中四配的渊源。四配的由来旧时中国的孔庙(或称文庙),多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祀孔子,其中颜渊、子思居孔子的右边,曾参、孟轲居孔子的左边,统称四配。孔庙的配享制度,与历史上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三国以前,在文献记载中还不见有孔门弟子的任何人配祀孔子。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241)“春二月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壅,以颜渊配”(《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孔子最得意弟子颜渊开始配祀。一直到唐朝初年,孔庙中也一直只有颜回一人配祀。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诏令以自左丘明、子夏、公羊高至晋杜预、范宁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庙中,配祀人员也是不固定的。总章元年(668),唐高宗命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少保称号。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加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皆配享(以上见《新唐书·礼乐志五》)。孔庙中的配享者增加为颜渊、曾参二人。一直到唐玄宗时期,孔庙中的配祀方式才有了较为明确、具体地规定。玄宗开元二年(714),“司业李元_上奏曰:‘先圣庙为十哲象,以先师颜子配,则配象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象庙堂不豫享,而范宁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于上,而图七十子于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如二十二贤。’乃诏十哲为坐像,悉豫祀。曾参特为之象,坐亚之。图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新唐书·礼乐志五》)。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别营国子监,置学舍。宋因增修之,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像于东西庑之木壁”,宋太祖赵匡胤还亲自撰写了《先圣赞》、《亚圣赞》(见《宋史·礼志八》)。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庭,仍赐爵号”,“诏封孟轲邹国公”。元丰六年(1083)冬十月,“封孟轲为邹国公”。七年五月“壬戌,以孟轲配食文宣王”(见《宋史·神宗本纪三》)。徽宗大观二年(1108),从通政郎侯孟请,绘子思像,从祀于左丘明二十四贤之间。又诏改封曾参武成侯。“政和三年(1112)以兖国公颜回、邹国公孟轲、舒王王安石配享殿上”(以上见《宋史·礼志八》)。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春正月“戊申,帝诣太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渊、曾参、孔_、孟轲配享”(《宋史·度宗本纪》)。“诏封曾参_国公,孔_沂国公”,配享的秩序为:兖国公、_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居正位之东面,西向北上,为配位。冉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居殿上东面,西向北上;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居殿上西面,东向北上;为从祀。此为十哲(见《宋史·礼志八》)。综上所述,孟轲的配享起自宋朝。但当时,孟轲的配享地位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诏封孟轲为邹国公。当时任晋州州学教授的陆长愈奏请于春秋释奠孟子应与颜子并配享之时,就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议者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提出质疑。礼官们据理力争,说:“唐贞观以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孟子于孔门当在颜子之列。”一时争论激烈,只是由于宋神宗亲自下诏裁令“以孟子配食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冠服同兖国公”,才最终平息了这场争论(见《宋史·礼志八》)。元朝仁宗延_三年(1316)“秋七月,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至顺元年(1330)(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_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元史·祭祀志五》)。至此,四配的名位、名号、封爵等已基本完备。历经数百年的波折、反复,孟子才最终确立在四配中的地位。谁曾料到,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的配享地位又一次受到了冲击。这次可是来自封建皇帝的冲击,看来孟子的配享地位真得要难保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这恐怕要从朱元璋和孟子两人身上去找根源了。来源:炎黄春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