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报站广播谈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本次列车终点站,封浜”

“下一站,一大会址·黄陂南路”

“开右边门”

……

几天前,和高中好友约去市中心。看完电影之后,乘14号线坐了一站。这段没有金蕾报站的广播,听起来既陌生又熟悉。乘扶梯下去,看到指示牌的两侧:往封浜、往桂桥路。再往边上走去,看到能够告知车厢拥挤程度的显示屏,终于感受到了新开通地铁的“新”体现在了哪里。

记得自己在高中英语课的一次pre中,介绍过上海地铁。当时的讲稿里,14、18号线还是未开通线路。大概时隔6年,两条线路终于开始初期运营,可谓终于、终于。

上个月在b站的一个视频里,看到up主吐槽浦东大道多少年了一直在修。不仅是修路,也是修地铁。高考住的酒店旁边,就是14号线浦东大道修的一处工地。由于途径地点施工难度大、人流密集,14号线的工期是真的非常之长。最早人们在新闻中知晓这条线路的设计意图时,大概可以追溯到我们这代青年人还在小时候玩最初的摩尔庄园的时候了。为配合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有效分流2号线东西向的乘客,14号线从嘉定走向浦东,途径豫园、南京路、陆家嘴等地标性位置。因此,从嘉定到陆家嘴选择公共交通,最快只要半小时。有一位学校在嘉定的朋友告诉我,学校正在规划从校区到14号线地铁站的接驳车。

长大以后,地铁对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最想关注的,除了新线路的开通、如何乘坐和换乘最方便之外,就是末班车了。随着地铁的建设与发展,并在多一些关注、乘坐和体验末班车的经历之后,末班车对于我们而言,有着不止于时间的意义。

“乘客们,本次列车是今天开往……的最后一班地铁列车,要往……方向的乘客请抓紧时间购票上车,开往……方向的运营马上就要结束了”

“乘客们,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本次列车终点站……,请乘客们有序候车”

2017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放的十八大以来的上海专题短片,是我第一次具体了解地铁延时运行的情况。政协委员凤懋伦提出《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前夜轨道交通延时运营》的提案。统筹考虑地铁夜间维修保养时间、现行首末班车时间、乘客出行需求等因素,凤懋伦认为,在周末(周五、周六晚上)和法定假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晚上),实行轨道交通延时运营半小时到一小时,是可行的。

主管部门在答复时表示:提地铁延时,这不是第一个,但是这份提案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又能够操作,所以予以采纳。2017年4月起,上海地铁开始大规模实行延时运营。几年以来,上海多条地铁线路在周五、周六延时运营至午夜零点,并在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时运营。

除了末班车延时,地铁的报站广播也在不断优化。曾经备受诟病的4号线环线报站方式,以及增加沪语报站的倡议,也在申通地铁的努力下逐步调整。

在b站许多地铁POV视频中,“金蕾好评”成为了霸屏弹幕,金蕾版报站广播成为了一种经典和传承。地铁广播报站,在给予我们必要信息的同时,也给予了乘客距离感、空间感、归属感。

当末班车的报站广播在站台内响起的时候,在屏蔽门前等候的、在站内座位上休息的,可能是刚结束加班准备回家的疲惫的人,可能是从演唱会、跨年夜结束回来的兴奋的人,可能是刚下高铁或飞机的急切的人……市井之中、城市地下、站厅之内,有行色匆匆的人、有步履蹒跚的人、有大包小包的人,在这一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和特征:末班车上的乘客。

当我们身处其中,听着当晚最后一声报站播报,在列车车门打开之后上车、站在或坐在车上的过程中,我们体会着列车的拥挤、夜晚的冷风、人群的喧闹,看着时间、听着到站播报,准备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当我们身处之外,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关注末班车和末班车上的乘客之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天的结束,也可能已是新一天的开始,它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总有些变化与提升,总有些特例和偏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